武漢肺炎致死率低,得了不會怎麼樣?別再心存僥倖!看看歐美...隔岸觀火到火燒眉毛只有短短2周!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 2020-03-25 17:06
  • 更新:2020-03-26 16:34

武漢肺炎致死率低,得了不會怎麼樣?別再心存僥倖!看看歐美...隔岸觀火到火燒眉毛只有短短2周!

 

從 3 月 14 日以來,

國內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案例

每天都有大幅增加,多為出國旅遊的境外移入,

台灣的防疫進入一個緊繃新階段,

社會上也凝聚了

「疫情期間不該執意出國旅遊」的集體共識。

 

昨天一位朋友跟我說,

慶幸自己取消了 228 連假的全家出國計畫,

損失了幾萬訂金並不覺得可惜,

我很佩服她的決斷勇氣,同時也不禁想:

那些在疫情高峰還「敢冒險」出國的人是怎麼想的呢?

 

的確,有人是心存僥倖,

趁此撿便宜順便賺政府補貼 14,000 元;

也有人因為捨不得放棄計畫了很久的旅行,

或糾結於金錢損失而硬著頭皮出發。

不論是哪一種心態,

背後可能都有一個導向決定出國的認知:

覺得就算得肺炎也沒那麼嚴重,出國應該「不會怎麼樣」!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低致死、高傳染,

反而容易拖垮醫療體系

雖然大家談疫色變,

但日常談話中還是可見人們心中有此「迷思」,

以為新冠肺炎不過是另一種流行性感冒,多為輕症,

得過了產生抗體還能免疫。

歐美人士普遍認為亞洲人太過緊張,

自己不屑戴口罩還歧視戴口罩的人,

甚至政府還採取所謂「佛系防疫」,

放生人民染病以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

 

新冠肺炎與流感都有呼吸道症狀,

同樣透過飛沫傳播,

但是就「後果」來看,就會發現明顯不同。

流感有疫苗可以注射,事先防衛可達一定功效,

治療上也有對應的抗病毒藥物;

但新冠肺炎目前尚無疫苗和特效藥,

只能採用支持性療法,

十分考驗醫院量能。

而且新冠病毒攻擊下呼吸道,就算痊癒,

也可能會有肺纖維化的後遺症,

日常生活中連走路都會喘。

 

致死率低而比較不危險?

另外還有一個普遍的誤解:

相較於 SARS,新冠肺炎致死率較低,

沒有 SARS 那麼可怕。

以為致死率低而比較不危險,

其實是沒有認清新型冠狀病毒的「真面目」,

因為它的可怕之處,

正好是低致死率而導致的「高傳染力」。

 

新冠肺炎患者症狀輕,

有些人即使病毒量高也無症狀,

潛伏期又長,尚未診斷出來就有傳染性。

而 SARS 患者容易從症狀來辨識和診斷,

隔離在醫院後,若轉為重症而過世,

病毒無法存活就難以繼續向外攻擊。

相反地,新型冠狀病毒

戴著「假面具」而「扮豬吃老虎」,

宿主因輕症或無症狀而未被區分隔離,

病毒隨著宿主到處趴趴走,大肆傳播,

造成感染偵測與控制的困難。

 

 

低致死率是假面具

「低致死率」讓新冠肺炎在「傳染力」上勝出,

結果就是容易造成「大流行」。

在新冠肺炎病人不多的時候,

一經確診可以馬上送進負壓隔離病房治療,

透過精細照顧很有機會治癒出院。

當大流行出現,醫院被病人塞滿無法繼續收治,

輕症病人只好回家自行隔離保重,

若由輕症惡化為重症而死,死亡率就會上升;

而流落在醫院外自生自滅的病人愈多,

病毒更有移動傳播的機會,助長疫情擴散。

 

當醫院裡充滿新冠肺炎病人,

醫護人員暴露在病毒下的機會也大幅增加,

若發生大規模院內感染,醫療人力將大幅耗損。

醫療體系一旦癱瘓,不只是新冠肺炎病患求助無門,

其他非肺炎病患的就醫機會也會遭到排擠。

醫院無力分神來幫需要手術的病人開刀,

幫癌症病人化療、

為心臟病人做導管、沒有空位讓病人洗腎。

其他急重症與慢性病患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也會導致更多死亡,當病患與死亡過多,

就足以癱瘓一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

 

由這樣的「骨牌效應」

可以清楚看出新冠肺炎的毀滅性,

以為它好像不會殺死很多人而不用太過緊張,

是一個極為危險的想法。

前線醫護冒風險,我們更該小心守護

認清新型冠狀病毒的特質,

有所警覺而及早行動,結果就會有所不同。

台灣防疫採取「一個都不能少」的高標準,

一開始就謹慎「圍堵」並搭配細密的疫調,

政府及早徵收口罩,

疫情指揮中心每天開記者會同時加強防疫宣導。

從政府到民間都有高度警覺性,

沒有輕輕將新疾病當作流感,

因而保住了醫院量能和緩衝,

在病例緩慢增加的情況下,

仍有餘裕細心照顧輕症病人,

治癒率高,死亡率就低。

 

反觀現今歐美,

可能因為沒有對 SARS 的經驗而輕忽威脅,

且固守原本民族性格與生活上

一些適足以助長病毒擴散的慣性,

導致一有案例疫情就失控蔓延。

雖說每個國家的國情、文化與社經制度各有不同,

不宜互相評比,

但每當我從新聞中看到目前一些歐洲國家醫療體系崩潰,

許多確診病人被醫院選擇性放棄,

只能在家裡隔離發燒數天之後過世,

一排一排的棺木擺在教堂等待火化的景象,實在非常不忍。

 

 

面對傳染病,

一般人會很留意染病症狀輕重和致死率,

不太會從醫療體系理解背後的擴散效應。

防疫如同作戰,醫療量能是決勝關鍵,

而醫護在前線工作其實是危險重重。

不論是第一線以拭子採檢,

還是治療時要幫確診病患插管,

都需要靠近深入對方咽喉,

一刺激而咳嗽噴出的飛沫裡可能就有數百萬病毒。

身穿全副武裝的隔離衣,只要上一次廁所就得更換,

因此他們往往長時間憋尿不吃不喝。

萬一因為照顧病人而接觸病毒,

自己也得隔離 14 天、甚至染病。

 

如果看見病毒引發的這一串「故事」,

你可能會很驚訝:

光是對傳染病有正確和宏觀的認識,

而不是誤解和輕忽,你不僅保住了自己的健康,

還能體貼和回饋給許許多多的人──家人、朋友、社區、

你不認識的醫護與防疫人員,以及擔心他們的家人。

因為謹慎自保,你守護了你居住的這塊土地的安全,

也保障自己更長久的幸福與平安。

 

所以,如果你因為取消了出國旅遊而遺憾,

因損失訂金而糾結,

你應該要很驕傲自己的這「一念」,

已經如漣漪一般溫柔共振到無限大、無限遠。

微小的你已經對防疫盡了一份心力,

這是對所愛家園及社會的偉大貢獻啊!

 

 

延伸閱讀:

 

本文授權自 獨立評論@天下 ,

原文 於此,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 / ㄆㄆ)

(圖/shutterstock,非當事人,僅供參考)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