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癌症確診後,竟對我說:「別醫我…」 身為子女,該怎麼辦?

書摘

書摘

  • 2020-03-11 14:48
  • 更新:2020-06-16 09:23

安寧 緩和治療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年長的癌症病患,

一旦知道自己罹癌後,

就會開始對後續的人生感到絕望,

比起積極的治療,

更常表現的是消極放棄的心態,

認為「都活到這個年紀了,我不想拖累孩子」

然而,這樣的想法反而讓孝順的子女

感到更加痛心!

身為子女的我們,要怎麼做才好?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想延長患者的壽命

除了治好他的身體

更要治好他的心

幾年前,某人的父親被診斷為癌症,

當時,他曾對我提出以下這個問題:

「當病患被告知罹患癌症之後,

感到相當絕望、心情沮喪,

陷入低潮的狀態。

是否有什麼療法,可以在治療癌症的同時,

也能讓他的心情好轉呢?

請告訴我藥物療法以外的治療方式和它的效果。」

 

過去的癌症治療,

並不會把患者精神上的痛苦

或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困難,

當作治療內容的一部分,

只是一味以去除患者身上的癌細胞,

或把癌細胞縮小為主要目標,來進行治療,

完全忽略身體上的疼痛或苦楚。

相對的,隨著癌症研究的進步,

陸續開發出各式各樣的治療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

治療效果的判斷基準也轉變為

「可否延長患者的壽命」。

 

就算是進行了切除癌細胞、

讓腫瘤縮小或消滅癌細胞的治療,

患者的生命還是變短了,甚至是走向死亡,

站在醫療的角度,可說是本末倒置。

 

治療的目的是要讓患者恢復健康、繼續活下去。

因此,所有的治療都必須以「延長壽命」為標準來進行,

這是以癌症研究所得到的科學性根據

為基礎而訂立的癌症治療原則,

所以我們知道,透過「心理治療」或「疼痛治療」

來消除病患痛苦,對於提高存活率來說非常重要。

而且,透過研究我們也可以確定,

被診斷為癌症後,

接受心理治療或疼痛治療等緩和醫療的患者存活率,

比光是接受癌症治療的患者還來得高。

 

 

在美國便以團隊醫療為基礎,

在做好「罹患癌症」的心理準備時,

臨床心理師會陪在患者身邊,

幫助患者調適心情,

不只是癌症,其他疾病也一樣。

 

延伸閱讀:請和你愛的人一起 為死亡做準備...

親人罹癌後的 8 個練習,你也可以克服 無助和恐懼

 

日本從一九九○年左右開始引進這種想法,

在由我擔任校長的京都府立醫大附屬醫院,

自一九九五年起,

緩和醫療團隊便開始從事為患者減輕疼痛和痛苦的活動。

在大學教學醫院中,

緩和醫療團隊不只會幫助患者消除身體的痛苦和疼痛,

為了減輕日常生活、工作和經濟上的壓力,

以及對死亡的不安,所有團隊成員,

包括患者家屬,都會一起給予患者支持。

 

不一定要在京都府立醫大醫院接受治療,

只要是「癌症診療聯合據點醫院」,

都會設有緩和醫療團隊。

只要跟門診的醫師或護理師表示「想接受緩和醫療」,

院方就會代為安排。

如果現在看病的醫院沒有提供「緩和醫療」,

也可以請主治醫師或護理師

幫忙介紹其他有提供該項醫療的醫院。

 

透過「心理治療」或「疼痛治療」

來消除病患身心上的痛苦,

對於提高存活率來說非常重要。

 

編注:緩和醫療最初是以臨終病人為主,

但現今癌症治療的趨勢,

是即使病人正接受各種癌症治療,

只要身心靈方面需要更專業、更全面的照顧,

都可以請緩和醫療團隊幫忙。

 

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

 

本文 摘自:日本醫學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 

出版社:時報出版

 

此文由 時報出版 授權,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LULU)

(圖/shutterstock,圖非當事人,僅供參考)

 

書摘

書摘

各個出版社的書摘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