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印度聖哲甘地曾說:
「沒有和著淚水吞食麵包的人,
無法體會出人生真正的滋味。」
的確,人生最棒的禮物是「逆境」,
對七年級的邱愛莉來說,十年前,
如果沒有替家人背債的那一段歲月,
現在的她也不會成為擁有 6 間房產的包租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時光倒退到 2003年。邱愛莉剛從學校畢業,
找到一份月薪 28000 元的業務助理工作,
她沒日沒夜地向上爬,慢慢晉升到產品經理,
花了四年時間終於熬到年薪 150 萬元,
然而,上天送給她的人生禮物也就此降臨。
記得某一天午後,當時電話那頭傳來
彰化家人因投資失利而負債的消息,
一開始她以為只有一百萬元,問題並不大,
後來又陸續發現好多筆六位數的債務,
最後加總起來負債高達四百多萬元,
「這個數字早已脫離我所能負擔的範圍。」
4 年時間- 從門外漢到房產包租婆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即便負擔沉重,邱愛莉仍積極想法子解決:
她先進行債務協商、整合,
拿出工作存下來的七十多萬元還債,
後續每個月再償還三萬元。
後來,為了找尋賺錢機會,
她到處上課精進財商,
甚至有想買一間房子給媽媽收租的念頭。
當時不到三十歲的邱愛莉對房地產一竅不通,
一邊還債,一邊跟著好友參加房地產課程,
甚至一起看屋、實戰演練,
前後花了四年扎下深厚的基本功,
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門外漢,
蛻變成為人人稱羨的小資房東。
用 20 萬元小試水溫
滾出 6 間收租屋
一開始對於投資房產,邱愛莉是極度保守,
只敢拿出一點錢小試水溫,
更基於風險分散,還把標的分散在預售屋、
公寓隔間套房及中古華廈整層出租,
每個案子也都只投資二十萬至四十萬元不等,
「金額雖然不多,但我把它當成『學費』,
從設計、發包、布置到招租等等細節,
無一不參與其中。」
2009年邱愛莉第一次體會到收租的興奮感後,
就更堅定買房給媽媽收租的決心。
她說,媽媽國小畢業就當女工,
幾乎有半世紀光陰都在紡織廠度過,
為了提早讓媽媽退休養老,
她一邊累積房產投資Know how,
一方面拿出工作存下的 3 百萬元存款,
在中和獨資買一間總價 680 萬元的舊公寓,
花了 180 萬元翻修後,隔成 5 間寬敞的大套房。
她的算盤是這樣打的:
「中和遠東ABC園區一間套房可租 9000元,
五間可收 45000 元,扣掉貸款利息近 10000 元
及雜項費用等,媽媽每個月就有 30000 多元。
果真,一年後媽媽就從紡織廠退休。」
這是她第一間獨資房屋,統計至今,
她已陸續合資投資超過二十間預售屋及中古屋。
跟其他女性最大的不同是,
邱愛莉二十六歲結婚,
婚後她不急著搬出去,而是先跟公婆同住,
就算小有積蓄也是先投資房產,
直到2013年,夫妻倆才決定買自住屋。
問她:「當時不會覺得房價正處在高點嗎?」
邱愛莉回答也很乾脆:「自住房子,
價格不是最重要,『需求』才是。」
在跟先生商量決定生孩子後,
她便積極找房子,由於公婆家住東湖,
考量生活環境、機能、交通便利、
未來成長性,以及與長輩居住距離,
最後只鎖定內湖與南港兩大重劃區。
跟上海外潮流,
掌握年投報 8% 的投資先機
存錢先投資收租屋,
需求出現再買屋
當時邱愛莉運用地產軍師紅色子房
建議的『井字分析法』,
分析內湖與南港的增值機會,
最後決定在離東湖一站之隔的南港軟體園區購屋。
首先,她到各房仲公司索取
南港重劃區五年內屋齡的新大樓資料,
再按圖索驥地在地圖上標示,
並做了一張excel表格,
羅列出各社區的坪數、屋齡、挑高、建商口碑等特色,
看屋後詳細記錄個案優、缺點,
最後從南港重劃區約二、三十棟大樓中
篩選出 7 棟自己最滿意的。
一開始邱愛莉都是單槍匹馬自己過濾物件,
直至篩選到剩下二、三間時再找先生一起去,
然後一直等到最後決定要出價時,
才帶長輩過去評估,前後約花了三個月時間,
才買到南港一間三房格局,附車位,
總價 3000 萬元左右的理想屋。
雖說 2013 年南港房價處在相對高點,
但她仍不放棄積極上 591 網站
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大樓,
還因為是屋主自售,而省下了一筆不小的房仲費用。
邱愛莉從一個幫家裡背債的小資女,
變成歷練豐富的房市達人,
後來更成立房地產團購網,
將事業與興趣結合。
把房地產「居住」與「投資」的特性分開,
小結:
先投資收租屋,快速累積資產,
等到自住需求出現後,
再一步到位買進理想好宅。
邱愛莉的故事值得為「房事」煩惱的小資族借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