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CMoney 官方編輯部
股票是最簡單的資產類別?
許多投資人之所以被吸引到股票市場,
是因為股票看起來是最簡單的資產類別。
我們或多或少都知道一家公司是什麼,
或股票代表的意義。
相較於商品價格、債券殖利率與外匯報價,
我們更容易瞭解股票價格。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別被假象愚弄了
多數人都會交易他們熟悉的企業。
你每天早晨到星巴克喝咖啡,
瞭解星巴克經營的模式。
你喜歡新買的 iPhone,
於是買進蘋果電腦股票。
這當然只是一種假象。
你對於星巴克咖啡或 iPhone 的印象,
實際上無助於預測這兩家公司的未來股價。
這些產品只是看起來讓你覺得喜歡而已。
這種假象很容易愚弄你。
看到某家上市公司的名稱,
然後將其關聯到個人的經驗上,
你很容易被這種印象影響。
你如果喜歡它們的產品,
就覺得其股票價格理當上漲。
你如果覺得產品已經過時,或有瑕疵,
就覺得股票價格應該很快就會下跌。
一般來說,這種想法對於股票交易並沒有幫助。
事實上,股票根本無法預測
回顧過去發生的重大股價走勢,
我們往往會覺得情況很明顯,
覺得原本就應該如此。
回顧 1990 年代的微軟股價飆漲,
你可能覺得情況很明顯,
因為微軟不但是電腦軟體產業的霸主,
更是整體股票市場的龍頭。
微軟畢竟是 DOS 作業軟體的生產者,
而且還推出介面嶄新的 Windows。
即使你基於某些理由而沒有在 1990 年代
每天晚上透過
config.sys 與 autoexec.bat 不斷重新
最佳化電腦記憶體的運用,
也應該發現微軟根本沒有真正的競爭對手。
這一切都很清楚,不過卻是後見之明。
事實上,當時的情況一點也不明顯。
沒錯,處在當時的狂熱市況下,
每個人都像沒有明天一樣,
大量追價買進科技類股。
可是,那些買進微軟的人,
基本上也就是那些買進世界通訊(Worldcom)、
Global Crossing、美國線上(AOL),
以及其他許多倒閉事業的人。
唯有當來不及採取行動的時候,情況才看起來明顯。
唯有重大事件被媒體報導
大家才能有所察覺
有些擁有傑出產品和偉大策略的企業,
它們在股票市場的表現卻很糟。
情況也可能剛好相反,
某些看起來絕對荒謬的企業,
股價卻大幅飆漲。
所以,唯有當股票出現重大走勢
而成為媒體報導的故事,
大家才對於所發生的一切,覺得理所當然。
套用美國人的說法:每個人都可以是
星期一早晨的四分衛(Mondaymorning quarterback)。
我是個歐洲人,不太清楚四分衛是幹什麼的,
但看起來似乎是你在星期一早晨不該做的事情。
想有效分析股票
必須大量投入且專精
有些人確實非常擅長於
企業與產業的經濟基本分析。
他們是這方面的專家,
能夠琢磨長期的發展情形,
通常也能夠做非常詳細、深入的分析。
這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領域,
深度遠超過單純的喜歡∕不喜歡某些產品。
這些分析師經常只專精於單一類股,
或少數幾支股票。
他們隨時留意所有的相關細節,
熟悉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上的每個數據。
這絕對是從事金融市場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
前提是你必須投入充分的精力與時間,
其本身就是一種全職的專業,
因此也不在本書準備討論的範圍內。
另一種假象:
買自己公司的股票 佔盡優勢?
還有另一種相當類似的假象,
有些人相信,對於自己服務的企業,
股票交易可以享有優勢。
對於多數人來說,身為企業的內部人士,
將有助於瞭解行情,
因此取得某種程度的交易優勢。
除非你是高級主管或董事會成員,
否則情況並非如此。
你即使是高級主管或一般董事,
除非是碰到重大消息即將宣布的特殊狀況,
否則也沒有優勢可言。
至於涉及特殊狀況的內線消息,
其交易通常也是非法的。
實際上:
買自己公司的股票
既危險又不理性!
事實上,投資自己服務企業的股票,
屬於非理性行為。
首先,相較於任何其他股票,
交易自己服務企業的股票,
並不存在任何優勢。
否則的話,上市公司員工
從事自己公司股票交易的獲利,
應該超過薪水。
實際情況顯然不是如此;
更甚者,如此將承擔額外的風險。
沒錯,對於你服務的公司,
原本已經存在曝險。
如果公司經營不善,你可能被炒魷魚;
如果經營成功,你可能因此加薪或晉升職位。
購買股票會增加前述的風險,
除非有正當理由這麼做。
股票交易看似簡單
卻是最需要紀律!
本文摘自:《動能投資法》
作者:Andreas F. Clenow 出版社:寰宇
本文由 寰宇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侵權!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Mur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