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我有個律師朋友,向來很得客戶信任
多年前就建立了自己的法律事務所
理財方式很簡單
除了名下兩戶精華區房產,有閒錢就買基金
基於信賴,他向來只跟大型外商銀行往來
除了信用卡,基金投資也都直接在這些銀行下單
上個月的一個聚會裡
他聊到前陣子的基金投資經驗
2013 年中,在理專推薦下
他在一家大型外商銀行買進一檔亞洲債券基金
表現一直不錯,但是今年8月
可能受到市場對美國升息的預期衝擊
淨值突然快速下滑,於是他決定贖回
他估算,扣除原先的手續費率後,獲利約在 3.5%
想不到對帳單一來,獲利只有 2.5%
一問才知道,銀行在贖回後
收了一筆「信託管理費」(一年0.4%)
由於他持有兩年多,總共被扣掉接近1%的費用
幾乎是總獲利金額的三分之一!
除了手續費,他不知道買基金還有這筆費用
但也不想為難理專,於是摸摸鼻子
只能提醒自己以後多注意
繼續看下去...
什麼是「信託管理費」?
信託管理費是由銀行
針對基金投資人收取的一種額外費用
不同於手續費率是在基金申購時就一次收足
信託管理費會按照投資人持有時間去計算
並等到贖回基金時,才會從贖回款裡扣除
信託管理費怎麼收?
所以,每家銀行都會收這筆費用嗎?
確實如此,但各家銀行收取方式不大一樣:
高額固定型(年收約 0.4%):
主要以知名外商銀行為主
每年按境外基金的投資金額收取 0.4%
目前一些主要歐系外商銀行就採用這個費率收費
一般固定型(年收約 0.2%):
從第一年起,年年收取基金投資金額的 0.2%
從這點看,本土銀行在信託管理費是客氣一點
先禮後兵型(第一年不收,之後年年收 0.2%起):
因為一開始已經收了手續費
因此部份銀行第一年不收信託管理費
但從第二年起每年收取至少 0.2%
也有些大型民營銀行採用第一年 0.1%
之後年年收取 0.2%的方式
遞減型:
有美系外商銀行就採用這種遞減型的收費方式
第一年收0.5%,第二年收0.3%,第三年收0.1%
表面看來,信託管理費不過區區 0.2%到 0.5%
似乎無傷大雅,真是如此嗎?
如果每年年初都投資 50 萬元,以每年 0.4%計算
十年持續下來,單是信託管理費就要付給銀行 11 萬元
舉個例子,如果你買了一檔債券基金,
以 10%的收益率計算,十年來總共賺了 50 萬元
贖回後的信託管理費就會吃掉超過五分之一的基金收益!
免信託管理費的管道
既然跟銀行買基金就有信託管理費的支出
那什麼管道是可以免信託管理費的?
目前市場主要有兩種方式:
找基金公司開戶:
在基金公司或境外基金總代理開戶
的確可以免收信託管理費
但麻煩的地方是,如果你想買 8 檔不同公司的基金
你就得跑 8 家公司開 8 個戶頭
單是舟車勞頓,就已經夠煩人了
更不用說日後想掌握自己的投資報酬率
一次還得跑 8 個基金網站,更是令人頭痛
找基金交易平台:
基金交易平台是近年來興起的線上基金交易機制
類似國外的「基金超市」
在架上的共同基金都是完全不收信託管理費的
而且強調「一站購足」(One Stop Shopping)
只要開一次戶
就可以依風險屬性分析買賣平台上所有上架的基金
而且投資組合績效一目瞭然,相當方便
重點是,基金平台聚焦在電子交易
不用像銀行一樣
得負擔全台大量營業據點的營業費用
也不必養一大群理財專員,手續費自然也比銀行低廉得多
時代在變,新時代的理財方式也可以與時俱進
愛默生曾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
在投資之前,不妨也相信科技帶來的便利性
並信任自己對費用的敏感度
就能不讓信託管理費吃掉自己的基金獲利
那距離成功,也就更近一點了!
看更多
本文由 鉅亨網投顧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點燈 不用等過年,補財庫 不用人擠人!
台灣最大財神廟 北港武德宮
2017年,線上「點財神燈、補財庫」
→→立刻搶先 【預約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