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天想追「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 2020-03-25 15:58
  • 更新:2020-03-26 09:54

為什麼天天想追「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

每天打開電視看到的多半是疫情新聞。

最近聽到有人說,每天看疫情新聞很煩人,看到麻木了,

我猛然發現自己不但沒有厭煩,

還固定收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每日記者會,

無法看直播就事後補看,不然當天就像少了什麼。

我不禁想:是甚麼原因,讓我忠實守候沒有明星、

沒有劇情的官方記者會,竟然像追劇一樣?

 

從 1 月底台灣有第一例確診,

我就開始追蹤記者會釋出的訊息,

一開始總是關心當日是否有新的確診,

心情上難免在「有」與「沒有」之間起伏毛躁,

但看到指揮中心報告疫調彷彿辦案一樣細膩認真,

接著第一例痊癒出院的消息很激勵人心,

我就漸漸安適穩定下來。

 

開始真正「入戲」,

是在第一次武漢包機回台有確診案例的記者會裡,

看到一夜未眠的指揮官陳時中一番疲憊又感性的報告之後,

突然哽咽落淚的畫面。

不苟言笑的鋼鐵部長流露真性情,

讓我看見一個溫暖又立體的公眾人物,

他在防疫上專業又真心的表現,

也顛覆我們對政治人物的認識與設想。

 

這樣的溫度和深度令人耳目一新,

因為感動也珍惜指揮中心的努力與辛苦,

我對記者會開始有了「感情黏著度」。

除了照常關心確診和疫情變化,

這些台上長官們與台下記者之間的提問互動,

也成為我的觀賞重點。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如何回應是藝術,更是智慧的表現

隨著確診案例慢慢增加,疫調愈趨複雜,

記者們的提問愈來愈細瑣。

有時可能因記者換班或來自公司的壓力,

不時有重複提問,但台上官員們總是每問必答;

甚至有時遇到記者類似踢館或質詢的口吻,

官員們除了提供科學數據和客觀事實外,

幾乎沒有個人情緒表達。

而指揮官陳時中更經常要回應一些針對性的敏感提問,

但他總能以短語言神回,

譬如「『順時中』當作看笑話就好」、

「對抗的是病毒,不是人」,

巧妙避開「挖坑給跳」的陷阱,

也凝結了後續政治口水。

 

記者會裡「角色」單調,

擦不出火花的「劇情」平淡又溫吞,

但是欣賞官員們理性應對、淡定接招的風範,

卻讓我有知性收穫與成長,

無形中自己的 EQ 也提高了。

 

然而這個每天播出的「帶狀節目」也不是毫無驚奇,

在 3 月 12 日就曾出現意外的精采亮點。

當天突然有 BBC 記者以全英文連珠炮提問,

連續三串難不倒指揮官精準聽答,

他心態超然細說從頭,平實又精采;

同場令人驚豔的還有站在後方的手語翻譯員,

BBC 一提問即零時差開始「同步手譯」,

臨危不亂又盡責的演出,讓線上網友當場看傻狂讚。

 

意外驚喜也常常來自指揮官

即興有感而發的「心靈金句」,

在沒有劇本、也無事先排練的情況下,

他總能從容「化險為夷」,

使得記者會一集比一集精彩可期。

譬如 3 月 13 日有記者問到

目前國際普遍讚譽台灣防疫做得好,

但中國不表認同,

認為只是因為「台灣地理位置好 」。

 

指揮官淡淡回應:

「台灣的表現……怎麼說呢?台灣的地理位置好、

我們運氣也好、我們的人也好。我們有很多種『好』啊!

也是因為有這麼多的『好』,所以我們就變得比較好。」

 

指揮官沒有直接回擊,而是先順勢後逆轉成正向論述,

微微酸得剛剛好,保住了尊嚴又不傷人。

不落俗套的回應方式具有溫柔又強大的能量,

不僅幫觀眾澆熄心中升起的怒火,也同時提升了智慧。

 

 

造神運動?

先看看當事人是否樂在其中

每天收看疫情記者會,

就好像天天喝一碗防疫心靈雞湯,

記者會的線上觀看者愈來愈多,

而陳部長民間聲望也愈來愈高。

有人嘲諷說這又是一波「造神」運動,

但我認為是否「被造神」很容易從言行與心態來檢驗,

當事人被麥克風簇擁的時候,

是否順勢「自我造神」且樂在其中?

 

真正重要的事,不能說太多;

承擔重要任務者,也不能是大嘴巴的人。

但實事求是、多做少說的人,通常不會受媒體歡迎,

也因此就產生一個「互相餵養」的弔詭:

為了博版面而喜歡超前爆料的人雖然有可能製造恐慌,

卻往往是媒體喜歡追逐,

甚至是容易「偶像化」成功的人物。

 

如果說最近人們收視疫情記者會像追劇,

關注指揮中心團隊像追星,

那是因為人們開始厭倦自我浮誇與挑撥對立,

尤其在抗疫的艱難時刻,

更需要專業、安全

與真心帶來的安定感。

指揮官陳時中少說多做,

總是歸功全體而不聚焦自己,

他本身的穩定就是一股撫慰人心的力量。

與其說人們崇拜和造神,

不如說是渴慕一種政治人物的新典範,

若大旱之望雲霓。

 

 

天天上場的記者會裡,

有充分的資訊、專業的能力、

細心的守護、慈悲的胸懷,

這些讓收看的國人每天都感到安全無畏。

不論是前線防疫醫療人員,

或是在後方如常生活的我們,

即使知道全球疫情蔓延,

國內確診病例數也會增加,

但因為「信任」指揮中心的領航,

不至於太過恐慌畏懼。

常常說防疫如同作戰,

最好的「領導」就是讓人安心,

同船一心才有動力續航前進,穩健戰勝病毒。

 

「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

連續播出了快要兩個月,

看起來暫時不會下檔,

但我樂於繼續追下去,不會厭煩。

想跟覺得疫情新聞太多的朋友說:

會膩,是因為安全與豐足。

所以可以「放心」地厭煩,

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啊!

 

 

延伸閱讀:

 

本文授權自 獨立評論@天下 ,

原文 於此,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 / ㄆㄆ)

(圖/Youtube)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