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歐洲大爆發,
每日確診數節節攀升,
各國防疫政策不免被拿來放大比較,
在歐洲各國紛採鎖國政策的同時,
英國的「佛系防疫」引起全球矚目,
「物競天擇」防疫法到底可不可靠?
又,台灣和英國同為海島國家,
為何防疫政策大相逕庭?
有網友利用賽局理論,
於兩種防疫對策之下簡單陳述四種狀況,
防疫成功,只有這種可能!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林亭旭(新創 真開心農場管理者)
防疫策略,是個賽局也是賭局。
最近最紅的是英國的達爾文防疫策略。
簡單來說,就是物競天擇、消極防疫。
為何採取這樣的防疫措施,其實很簡單,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缺少什麼。
(2020.3.18 更新,英國輿論壓力過大,
似乎收回成命,後勢未知。歐盟紛紛鎖國,
可能往全世界一同抗疫的趨勢進行中。
這可是我們想要導向的世界最佳解呢!希望能成)
防疫是一場全世界國家一起參加的賽局,
每個國家都採用對自己最好的方式,
但對全球卻是未必。
全面防堵疫情,如果可以,每個國家都想做,
但絕大部分國家知道自己辦不到,
例如許多國家起步晚,要走封堵路線,
成本很高,像是義大利國內已然野火燎原,
封堵成本高,效果卻不大。
我們可以把防疫
分為兩個代表路線:
一個是台灣路線,
邊境防堵,死守要塞。
少數進來的火星及早撲滅,
後方交給堅強的內部醫療體系。
一個是英國路線
(313 號的英國路線,
某些第三世界國家也是此路線),
輕症不檢驗,重症交給政府隔離,
政府想辦法給予醫療。
就像敵人已經進來,防線撤守到城市內,
打城市游擊戰,請大家生病就待在家,
不要拖垮國家的核心戰力。
只要人民都願意配合,
約莫估計死亡人數在數十萬上下會停損。
世界各國策略都在兩者之間,
例如南韓就偏台灣路線,
東南亞及非洲偏英國路線。
還有在中間的,
例如美國、歐盟各國,中間偏台或偏英。
台灣是海島國家,邊境有守住的可能性,
所以政府選擇投入在要塞,
守住機場及港口來往的人,
進來居家檢疫、隔離。
要知道每個防疫措施都有成本,
台灣提高每個國民的意識,
禁止大型活動,犧牲相當多的經濟,
換取人民的健康。
這是個取捨,以台灣人的立場來說很好。
這個防疫措施建立於幾個前提,
第一,邊境好守,能守住大部份的入侵。
第二,民眾願意配合,普通醫療普及。
第三,假設疫苗能做出來,
不必永久防守,假定一年能有疫苗。
再來提英國,英國是海島國家,
照理也有本錢跟台灣一樣,
打邊境防守戰。英國公衛體系也發達,
(眾多英國的同胞表示,公醫制度瀕臨崩潰,
不過這沒有在本文的討論之中。)
像是 BBC 做的 BBC 大流行手機 APP
模擬新型流感病毒傳播,
找出節點加以防禦的社會實驗,
可以大幅減少防疫成本。
我覺得台灣可以學來做一次。
英國跟台灣有許多相似,
不過他們選擇不切斷隧道、照常生活,
這會是跟台灣最好的對比。
歐陸會選城市戰,
是因為他們沒得選,
因為歐陸邊境相連,
完全沒有邊境防守的可能性,
所以被迫選擇城市戰,以減災為主。
(3 / 18 更新,多國決定封鎖邊境,
不過就以往經驗,
現在歐陸封鎖邊境,效果不大。
除非全部人一起封)
英國選擇了經濟,而非邊境防疫,
這很明顯就是賽局下的考量,
他們不是做不到台灣的全面防堵,
只是不願意做。
賽局裡會提到,因為他們前期錯過最佳時機,
防堵都要比台灣多花 100 的成本。
(我們賽局的假設放在最後,有興趣可跳去看)
我們有假定疫苗很快出來,
或很晚出來兩個可能性,
所以會出現兩個賽局。
賽局的兩種策略,四種結果,
可以參考表格,
看的方法是從左側欄本國策略出發,
看外國策略,看自己得到幾分。
先看第一張,
假定疫苗一年出現的賽局
結果一,全面防堵,升級戰時緊急狀態。
除必要公務人員,
所有人關在家裡一個月,食物軍方配給。
優點:
病毒很快能控制下來,不會蔓延。
一個多月即可控制疫情。
缺點:
全世界經濟斷鍊,
大量公司倒閉,約等於金融海嘯。
總評:長痛不如短痛,全世界國家 +150 分,
不過外國得支付 100 成本。
結果是(台灣150, 外國50)
結果二,全世界都採減災,
輕症全面在家休息,重症拉出來隔離。
經濟活動照舊。
一年內死亡約 1 億 5 千萬人口正負一億人。
優點:
病毒一年內感染全球人類,
而後存活的人擁有群體免疫力,
後期 R0 值急速下降。經濟些微受損,
但因死亡大部份為年長者,
各國社福費用下降,人均生產力上升。
缺點:
人道危機,全世界回到無抗生素的時代,
生病就靠自身免疫力康復,撐不過的就死掉。
總評:兩國本來都是扣一百,
但是因為經濟暢通無阻,所以各加 50
結果變成(台灣 -50, 外國 -50)
結果三及四,
部份國家減災,部份防堵。
疫苗快速出現,台灣 +100,減災國家 -100
因為病毒流竄全球,不會消失。
防堵國家社會穩定,國家名聲上升,
疫苗馳援成功,經濟短期衝擊,社會信心快速恢復。
台灣無論如何都採防堵較佳,稱為優勢策略。
減災國家白犧牲了,一年後兩國都有群體免疫力,
國家從傷痛中走出需要一陣子。
若疫苗出不來,或是數年才出來,請看第二張圖。
那台灣就必須配合外國,防堵不再是優勢策略。
減災國家扣分是一樣的 -100,因為都會感染。
但防堵國家從天堂掉入地獄,
因國家在邊境戰已花費大量國力,
卻等不到疫苗支援,力盡城破。
跟生孩子,
吃自然產陣痛加剖腹產癒後全餐一樣慘。
總評:
若等不到疫苗,
全世界就必須認知到一件事,
沒有共識,就是同歸於盡。
總和而言,
全面防堵這策略對世界最好,但世界政經情勢複雜,
只需要有一國不配合,其他國即便撲滅疫情,
也會再度境外輸入。
如果各國齊心,人人能自律的大同社會,
那這個病毒早就在中國發生時,中國向全世界求助,
全世界挹注資源,中國戒嚴管制,讓病毒在中國絕跡。
上述還有道德風險,就是如果預知全世界會支援,
那本國就可以不用花太多資源在醫療體系上,
反正世界會支援。
台灣採取類防堵模式,成敗在於疫苗出來時間,
或是全世界是否願意極度嚴格的一同抗疫。
只可惜,人類常不到最後關頭,不會輕易妥協,
人民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全球最佳結果的齊心抗疫談何容易。
這個世界線只有兩個分岔點,
第一個分岔點是中國是否有效在武漢撲滅疫情,
沒撲滅就註定了全球大流行。
中研院研究員何博士,在過年時,
對可能有無症狀感染,就提出了難以防範的推論,
極可能變成季節性與人類共存,
這個判斷時間比全世界的專家早了一個月。
第二個分岔點是疫苗,
是否有效、安全性、出來的時間點。
病毒是小幅變異嗎?
這兩個分岔點,決定了世界的走向。
(特效藥、天氣、突變,都是重要變數,
謝謝各位先進提醒。不過這篇無法都考慮進來,
我們另闢一篇討論。
這篇是拋磚引玉,希望先進一起來討論。
以上,天祐台灣。
2020.3.14
2020.3.18更新
Jimmy Lin
賽局假設與策略分析
(只有兩國,台灣及外國,沒辦法畫兩百格)
1. 兩國國情與起步時間大不同,
台灣起步早,所以防堵成本低。
外國起步晚,所以防堵需多花 100 防堵成本。
2. 防堵策略,人命優先策略,要命不要錢,
人願意關在家裡,停止經濟活動。
減災策略,經濟優先策略,要錢不要命,
如同生產線,壞掉的機器拉下去,
換新的機器上來,確保經濟活動。
3. 減災基本分數為 -100。若減災遇上減災,
全球經濟運行照舊,損失減小,
各加回 50 分,變成(-50, -50)。
4. 防堵遇上防堵,可一個多月封鎖住疫情,各 +150,
但是防堵成本不同,
外國須付出防堵代價-100。變成(150, 50)
5. 減災遇上防堵,或防堵遇上減災,防疫成本會提高,
所以防堵會變吃力 ,需多成本 -50,外國採防堵需再-100。
略分析(疫苗早)
1.疫苗早出現,台灣優勢策略,選擇防堵,因為防堵成本小,利潤
高,不是獲得150就是100。
2.若疫苗早出現,外國應選擇防堵,50或0選一個。
3.若大家都說好要防堵,則為全球最佳策略,不必等疫苗。
略分析(疫苗晚)
1. 疫苗晚出現,台灣沒有優勢策略,應配合外國,
一起防堵或一起減災,若外國選擇減災,應維持經濟,否則會-300。
2. 但若疫苗晚出現,外國沒有明顯優勢策略,
須一起防堵或一起減災。
3. 最佳結果依舊是一起防堵,次佳結果是一起減災。
4. 如果以動態賽局,兩人可以輪流出招,
則可以達成全面防堵的共識,也就是全球最佳解。
目前歐洲似乎正在往全面鎖國前進,
不過國家多,變數大,協商就慢。
是否能達成,危機是轉機,仍待觀察。
策略分析(現實版)
1. 由於疫苗有不確定性,以期望值而言,
台灣必須慎重考慮,在防堵成本上升時,增加減災配比。
2. 若大家都說好要防堵,則為全球最佳策略,不必等疫苗。
若歐盟所有人鎖國,就類似於全面防堵。
但若有人沒執行,境外會再度移入,封鎖效用大幅降低。
3. 曲線扁平化-半減災半防堵,為兩策略的平衡配比策略,
也是全球最多國家採用的策略。
圖 / flickr@World Economic Forum、總統府
責任編輯 / ㄆ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