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Dr.KP保健室 運動後為什麼不要馬上停下來? 因為馬上停下來會「薩丟」 (台語,指非精神狀況的沖煞), 真的是這樣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認真地聽從師長的指示? 我自己承認以前是從來沒有認真放在心上。 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 運動後與其立刻坐下來喘, 放慢速度做一點緩和運動之後再停下來, 好像真的有比較快感到舒緩、 比較容易恢復? 所以說師長們的話是真的有道理? 其實真的要說的話, 師長們的諄諄教誨可能比較像是歪打正著吧! 印象中,小時候最常聽到他們的說明是: 「馬上停下來,呼吸突然變慢會『薩丟』!」 但令人無法理解的是, 我雖然馬上就停止運動了, 可呼吸還是漸漸才慢下來而不是突然變慢, 怎麼會「薩丟」? 那如果不是這個理由, 為什麼還說「運動後不要馬上停下來」 是有意義的呢? 除了安靜休養, 你有想過可以主動消除疲勞嗎? 這就要提到疲勞恢復的一些觀念了。 目前的觀念中, 所謂被動恢復就是傳統觀念裡面, 完成一項運動後累了, 就該讓身體完全休息。 似乎安安靜靜地什麼都不做, 就是最好的疲勞恢復方式。 然而, 一些運動醫學和運動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 在運動結束後的緩和、收操階段, 如果不是立即停下來,而是持續 執行一小段時間的低強度活動, 就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乳酸水平, 加速疲勞的恢復。 為什麼會有這種看起來有點違背常識的狀況? 雖然尚未有定論, 可能的原因包括: 因此,持續藉由低強度運動, 讓心跳保持在偏高的水平, 有助於乳酸的消耗。 所以乳酸比較容易被帶走。 緩和階段或休息日, 執行主動恢復都有幫助 由此可知, 「運動後不要馬上停下來」 是真的對我們有幫助! 這就叫做「主動恢復」, 又稱做「動態恢復」。 其實, 也不只是在運動之後的緩和階段 可以執行主動恢復。 在運動日之間的休息日, 如果執行一些低強度的活動, 同樣也能達到主動恢復的效果。 那麼,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 在運動之後來點主動恢復的話, 到底該怎麼做? 老實說, 目前應該還沒有一套公認 「最佳的主動恢復方案」。 這邊建議在主要運動後的緩和期, 以30%的強度(大約就是不太喘的慢跑或快走), 執行10分鐘的主動恢復, 就會有幫助了。 若是休息日想要執行主動恢復, 同樣以30~50%的強度 執行一些輕鬆的活動30~60分鐘, 也能有效促進疲勞的消除。 有了這樣的概念, 希望所有喜歡運動的朋友不要再像我小時候一樣, 不把緩和運動當回事囉!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ㄆㄆ 40 歲以下的你 一定要看, 解決你生活上的 各種煩惱!從小到大,
應該每個人都被叮嚀過
「跑步後不要馬上停下來!」
運動後的恢復其實分成 2 種:
「被動恢復」和「主動恢復」。
持續活動
反而會讓疲勞更快恢復?
第一,
我們的心肌在運動中
其實是可以消耗乳酸作為能量來源,
第二,
因為持續的低強度運動,
讓血液循環保持在較快的狀態,
現在加入好友
用好文章 投資自己的腦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