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球18洞後,球友們通常會繼續打第19洞。
這裡提到的「第19洞」,並不是意有所指的弦外之音,
而是當高爾夫球敘結束後,大家一起吃吃喝喝聯絡感情的通俗說法,
談論著各種球經或趣聞分享的交流話題。
下方整理一些球友間聊天的話題,看看您是否也有一樣的疑問:
下場用的球和練習場的球,有什麼差異呢?
我們從不同的練習場隨機挑取20個球作為樣本,
然後再選擇Titleist Pro V1球,安排一場對比測試,
透過揮桿機器人將揮桿速度調節到平均時速80英里,
得到測試結果:
Pro V1球的距離介乎147碼-152碼,而練習場的球的偏差範圍更大,139碼至168碼。
而後顯示「用練習場的球來評價擊球距離,並不是個明智的主意。」
正常情況下,一顆高爾夫球能使用多久?
專家表示「對球的性能影響最大的關鍵是溫度和水,
在乾燥、攝氏21度的條件下,高爾夫球的性能會有最佳的表現,
即使表面出現劃痕,只要表面凹穴的結構沒被破壞,這就沒有關係。
而一個普通的高爾夫球,至少要被擊打250次以上才會出現破損現象,
倘若拿一號木桿以職業選手般的揮桿速度,至少擊球100次以上,球的表面才會出現裂痕。
擊球時沒打在甜蜜點,將損失多少距離?
這問題的關鍵在於擊球效率,也就是球速除以桿頭速度得出的數值。
職業選手的「擊球效率」基本上可達到1.48,
但差點為20的球手他們的擊球點遍布杆面,「擊球效率」往往在1.30以下,
如果該球手的揮桿速度在100mph,擊球距離最多會損失40碼;
換句話說:若擊球擊中甜蜜點,相當於球的飛行速度比桿頭速度要大12mph。
隨著使用時間越長,球桿會因而老化嗎?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太擔心,除非你能在杆面上相同的點擊球多數次。
一般來說不鏽鋼材質鑄造的鐵桿,杆面不會磨損老化;
若經常在地毯上擊球,鋼製桿身將會隨使用時間而發生彎曲。
至於金屬木桿桿頭極少數情況下會出現裂痕,但並不會出現磨損;
如果經常用劈起杆練球會磨損杆面槽線,差不多每兩年要換一次桿頭。
海拔高低與天氣冷熱,對擊球距離有怎樣影響?
根據Trackman擊球監測儀得到的相關數據顯示,
溫度對距離的影響比你想像的要大得多,
同樣是攝氏21度的天氣,6號鐵桿會比攝氏4度時的擊球距離要遠8碼多。
至於海拔在5000英尺高度的地方,普通球手可獲得擊球距離6%的增加。
聽說在杆面塗抹凡士林,當擊球時能帶來有效幫助?
在杆面上塗抹任何性質的油脂 (凡士林或防曬霜)
的確可以降低失誤擊球所帶來的側旋,進而減少彈道的彎曲。
但是這樣做是嚴重違反高爾夫規則的行為,千萬不要輕易這麼做。
歡迎加入PGG高爾夫球社群的粉絲頁
幫我們按個讚,以接收更多、更有趣的文章喔!
► PGG高爾夫社群也有Line@帳號 !!
搶先訂閱 各種高爾夫訊息,
歡迎 加我們為好友 喔 ~
此文由 PGG 小編 Suger 撰稿,
部分圖文參考網路資料,
如不僅慎侵權敬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