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讓均 攝影/蘇義傑
原文標題 / 瘟疫蔓延大斷鏈 全球不變則退
進入21世紀才短短20年,
人類已遭SARS、H1N1、MERS等病毒侵襲,
如今又面臨新冠肺炎的挑戰。
全球產業斷鏈、經濟當機,
但也因此發展出各種對策抗疫。
病毒戰爭不會停歇,
人類只有持續進化才能拚活路!
原本該是春暖花開的三月天,
一隻病毒,讓全球陷入嚴冬,
快速冰封世界景氣。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這隻殺傷力極強的病毒,
人們叫它:「新冠肺炎」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
自去年12月底在中國武漢爆發,
此疫已擴散至全球36國,
超過8萬人感染、逾2700人死亡(頁112表1),
相較於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傳染力近乎十倍!
這個無聲殺手,不只戕害健康,
還讓全球經濟大當機、產業大斷鏈!
如果你有上帝之眼,從太空往地球看,
可以發現原本航班滿布、
貨船頻繁的天空與海洋,
竟然在一個月內倏忽減量。
尤其來往中國領空的航班,
目前只剩稀疏幾條航線。
根據國際航空產研機構OAG統計,
從元月20日至2月17日之間,
往返中國的國際航班已取消八成航班、
等於減少170萬個座位;
同期間,中國內陸航線更慘,
已取消1040萬個座位。
病毒肆虐拖累經濟
全球恐蒸發1.1兆美元
種種經濟損失伴隨著疫情加速蔓延,
「經濟學人智庫」(EIU)
在2月的最新預測,
就將全球GDP成長率從2.3%下調至2.2%,
中國今年GDP則由5.9%下修至5.4%;
然而,倘偌疫情無法
在3月底獲得控制,情況恐怕更慘。
也因此,行政院主計總處則只能將
台灣GDP從全年成長率2.72%降至2.37%。
「新冠肺炎造成的總經衝擊,
一定大過2003年的SARS!」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曾俊洲指出,
SARS時中國GDP只占全球4.3%,
但2019年已升到16.3%;
其次,SARS爆發時中國製造剛崛起,
但如今已是世界工廠與市場,
亦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因此彭博引用澳洲學者估計,
新冠肺炎造成的經損,恐怕是SARS的四倍,
創下人類疫病史上之最。
然而,英系的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
更悲觀地預言,這場疫病會
拖累全球經濟成長率約1.3個百分點、
1.1兆美元(約新台幣33兆元)的損失,
比SARS還多出25倍以上!
大難當前 產業被迫應變求生
這並非危言聳聽。
畢竟中國大陸一連串的大規模封城、
工廠停工、產業斷鏈……早已激起全球漣漪效應。
此波斷鏈衝擊,科技巨擘「蘋果」(Apple)首當其衝,
在2月中旬開出第一槍:
預告將無法達成第一季預期營收。
就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都承認,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中共建國以來最大危機。
隨著新冠肺炎的延燒,北京當局曾陸續在
全中國80多座個城市進行封城,
除讓半數人口、近7.8億人動彈不得,
也阻斷了供應鏈物流與員工返工之路。
2月底傳出,富士康鄭州廠
祭出「返崗激勵獎金」,
只要返工待滿 90天
就能拿到3000元人民幣,
後又加碼至5250元(約新台幣2.27萬元),
顯示招工困難。事實上,就連生產基地
不在中國的製造業,也掃到颱風尾。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祕書長蔡練生舉例,
有家紡織廠為了迴避美中貿易戰,
而從中國遷廠到越南,但這次依舊斷鏈,
因為布料要從中國進口,
但供應商根本還無法復工。
蔡練生盤點業界情況,
指出若疫情到3月底還無法控制、
復工進度不理想,電子業將面臨大規模斷鏈。
因為,台灣電子業的基礎原物料
諸如塑膠外殼,多由中國進口;
且重災區的湖北省又是印刷電路板的主要產地,
電子業上游的印刷電路板
素有「電子工業之母」之稱,
一旦缺貨,整條供應鏈都停擺。
瘟疫當前,全球產業陷入前所未有的災難,
不得不祭出各種因應措施。
變,成了瘟疫蔓延時的不變通則。
演化1〉企業、人才「去中國化」
「新冠肺炎疫情將加速供應鏈
移出中國、進行全球布局!」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觀察,
這次疫情帶來的衝擊迫使台商
把全球地圖、供應鏈名單都攤開,
不僅生產基地要移出中國,
就連供應商都要「去中國化」,
以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過度集中風險。
然而,不只企業改弦易轍,許多跨國人才,
也正把自己從「中國」這個籃子拿出來。
已到中國上海工作兩年的Jason(化名),
在2月10日中國首波復工之後就遞了辭呈。
他所待的人資公司約有160位員工,
其中1/10和他一樣具外籍身分,
不是遞了辭呈,就是表達不回中國、要遠距工作。
「我怕的不是病毒,我怕的是資訊不透明!」Jason說,
中國政府一開始隱匿疫情,
又一再延宕復工期程,
公告的疫情數字也令人質疑。
加上他自2月初回到上海後,
商店緊閉、街道冷清,連叫外賣都提心吊膽,
甚至會聽到有人昏倒在大街上。
種種心理壓力、家人的溫情喊話,
讓他一個星期內就提了辭呈。
「薪水再高也沒必要賭命工作!」
已回國居家隔離的Jason仍心有餘悸。
2月,104人力銀行調查發現,
在武漢封城之後,
原本在中國、有意轉職的工作者,
高達63%不想再回中國工作,
比封城前高出13%。
104獵才招聘暨人才經營事業群
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觀察,
疫情令人看到中國政權與公衛系統脆弱的一面,
產業斷鏈更影響中國求職意願。
如同Jason,許多人才
與老闆的「亞洲經驗」裡,
中國不再是必要選項。
晉麗明表示,
這些從中國職場打退堂鼓的工作者,
大部分選擇留在台灣、觀望疫情走勢,
但也有相當比例轉進東南亞。
事實上,近年在新南向政策帶領下,
轉往東南亞求職的比例持續攀升,
有些台幹的敘薪水準甚至比擬中國一線城市。
不只跨國人才怕病毒,外資老闆也怕。
根據上海美國商會(AmCham Shanghai)
一項針對疫情的調查,
樣本是在上海、蘇州、南京與長江三角洲
有製造業務的109家美國企業。
其中,78%表示無人力因應全面復工,
若持續無法復工,則有1/3考慮遷出中國;
而近半企業表示停工已影響其全球供應鏈。
演化2〉人類活動「去全球化」
病毒阻斷的不只是人流、資金與供應鏈,
還讓全球日常被迫暫停。
《金融時報》形容全世界
正在進行一場「去全球化」的大規模實驗,
各種跨國移動、貿易往來與人際接觸都面臨停擺。
包括每年2月在西班牙舉行的
MWC(世界行動通訊大會),25年來首度取消。
7月將在東京登場的奧運,是否取消仍充滿變數。
受到影響的各國國內展會更不勝枚舉,
伴隨而來的周邊旅遊商機全部砸鍋。
的確,全球觀光業堪稱此波疫情的頭號受災戶,
超過70國對中國發出旅遊禁令,衝擊有多大?
2018年中國出境人次約1.63億,
遠大於2003年的2000萬人次。
而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
中國在2012年即躍升為全球最大旅遊消費國,
2018年中國遊客花費2773億美元、占全球20%。
台灣亦無法倖免於難。
「這一次對台灣旅行業的衝擊,
會比SARS大,甚至是歷年最大!」
即將在3月掛牌上櫃的
山富旅遊董事長陳國森無奈表示,
中國線占山富約18%的營收,比起同業不算大。
但疫情全球流竄,甚至日本病例愈來愈多,
偏偏山富的日本線占營收六成,實在令他剉咧等。
而高雄餐旅大學教授劉喜臨估計,
此波疫情若拖過3月份,
對台灣觀光業的衝擊恐怕上看1500億元,
若加上周邊內需產業損失,3000億元跑不掉。
但,總是要找出路。
「怕病毒、不出國,那就國內玩!」
腦筋動得快的陳國森已積極布局國旅市場,
並以「防疫」為訴求。例如一輛可坐40多人
的大巴士只坐16人,確保乘客間隔夠大;
而行程則以花東、北海岸等具開闊山水的景點為主。
「都已經蹲著了,腳就動一動嘛!」
劉喜臨表示,台灣觀光業體質不錯,
但客群一直過於集中陸客、
重質不重量的觀光迷思,
不如趁機練兵、調整體質,
才能在觀光反彈期時收復商機。
最怕業者什麼都不做,只是抱怨。
「不動還要喊腳麻,那真的死定了!」
他估算,台灣約3900多家旅行社,
但五人以下的公司將近2000家(加上OTA網路旅行平台),
體質弱、不應變的一群會被提前洗出場。
劉喜臨建議,旅行業應朝向大型化、品牌化、優質化,
上市櫃大型旅行社與中小型旅行社可攜手,
進一步導入學校資源,深化觀光服務的內涵。
演化3〉防疫機制迅速反應升級
這隻疫病黑天鵝,
也讓人看到台灣在行政效率、
醫療和防疫機制的良性轉變。
原先台灣被全球視為除中國大陸外,
最大的受災戶,
然而目前新冠肺炎確診案例,
超過九成七在中國,日、韓、
新加坡也在2月下旬病例急速攀升,
台灣卻一夫當關,人數遠遠少於上述各國。
台灣的防疫形象除了為安全觀光加分,
也展現了堅強的公衛硬實力。
「這一仗打得漂亮,台灣堪稱
全球公衛小聯盟的A+咖!」上騰生技董事長、
SARS期間擔任健保局總經理的張鴻仁,
曾與副總統陳建仁、前疾管局長
蘇益仁齊名為「抗煞三仁」。
他指出,台灣因為打過2003年SARS、
2009年H1N1的抗疫戰爭,留下防疫經驗,
以及根據傳染病防治法
而運行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系統,
這場戰打得攻守有據。
張鴻仁曾彙整台灣各種傳染病的抗疫故事,
親撰《關鍵戰疫:台灣傳染病的故事》一書,
笑說每一隻病毒,
都是外星人丟到地球上的一場考驗,
而危機往往帶來轉機。
他回憶,當年SARS來得突然,
第一時間各部會亂成一團,
才會有和平醫院封院等失控場面。
但他們很快發現SARS的弱點「發燒才會傳染」,
張鴻仁並引進第一台體溫監測系統,
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利器。
這回的新冠病毒更聰明,無症狀就會傳染。
所幸,這次由衛福部長陳時中
出任指揮官的中央流行疫情中心,
果斷在2月12日針對流感檢測
陰性的病患進行全面採檢,
才抓出中部白牌司機的指標性案例、
降低社區傳播的可能性。
「病毒是堵不住的,下階段重心
要放在社區管控與藥劑研發!」張鴻仁觀察,
此次政府決戰境外、拉長了防疫準備時間,
但病毒終究進來了,台灣需要盡快
彈性動員產官學資源,把子彈準備好。
張鴻仁號召榮總、陽明大學
與交通大學組成「榮陽交聯盟」,
在試劑、藥物、疫苗、法規
與智慧醫療等領域招募專家團隊、支援政府抗疫。
病毒會進化,公衛體系、企業治理、
乃至於生活模式更要進化。
演化4〉備援機制成為企業常態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審計部營運長陳俊光指出,
此次新冠病毒幫全球老闆補修了一堂危機管理課程。
這堂課的第一個重點
是以全球布局來分散風險,
第二個重點則在於BCP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企業連續性計畫),
也就是突遭變故,企業如何接續日常營運。
陳俊光表示,平時企業內就要組成EOC(緊急應變指揮中心),
其中包含最高領導階層與跨部會主管。
一旦危機來了,首先要辨認危機對
公司業務的衝擊面向與程度,
再調配相應資源來因應。
病毒大戰不會消失
加速進化搶生存先機
像是此次,因為中國廠區
無法復工、交通受阻,
會計師無法跨海查帳,
就可能延遲去年度財務報表的申報時間。
因此,各國財會機構進一步使用線上查帳系統,
例如以視訊核實文件。
長期觀察產業生態的晉麗明指出,
未來視訊會議、在家工作、電商服務等
「避群聚」「非接觸」商業模式,
將在5G、大數據與AI等新科技領航下,愈趨成熟,
這次疫情等於是加速產業與生活的演化。
千萬年來,在人類與瘟疫的無數大戰中,
一隻病毒可能毀滅一個文明,
卻也讓一個有能力適應的物種快速演化,
取得未來的生存先機。
新冠肺炎病毒,
不會是威脅人類的最後一隻病毒。
它也可能流感化、成為一個無傷大雅的噴嚏。
關鍵在於,病毒過後、瘟疫退散,
一切物換星移。此時,你是滅種了,還是進化了?
提醒:本文僅為個人操作記錄與心得分享,請自行判斷謹慎評估風險。
本文授權轉載自 Sunny愛Money ETF理財網
【摘自遠見雜誌3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3月號:http://bit.ly/2vqfl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