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房地產雖然具備抗通膨效果,
但一般民眾買房子多只在乎房價漲跌的問題,
忽略了考量個人的還款負擔及未來轉手性,
其實三者不可偏廢,甚至後兩者反而更重要。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近來國內物價明顯大漲,通膨壓力升高,
被認為具備自用及長期保值雙重特性的不動產,
因而受到市場的重視。
但是,想要靠房地產對抗通膨,
還是必須先懂得評估
價格、財務以及流動性等 3 項風險。
不過一般人通常先考量的是房屋價格的漲跌,
反而忽略財務及流動性風險的重要性。
房價是由市場的供給與需求來決定,
需求的多寡或是購買力的高低,
主要是看經濟發展的強弱與所得水準而定。
報名 2018 海外投資講座
英國、泰國房市資訊一把抓
根據我長期的觀察,
都會區土地因為具備稀有性,
房價走勢會跟著經濟成長亦步亦趨,
進而產生保值或增值的效果,
也就是易漲難跌,
因此長期持有都會區房地產,
不僅有保值效果,
一旦經濟啟動多頭循環,
增值效果也最為明顯。
然而,一般民眾很難判斷房市價格走勢,
反倒是財務以及流動性風險,容易操之在我。
多數人購屋時會需要貸款,
以 3 成自備款以及每月房貸支付額
不超過所得 3 分之 1 的「33 法則」,
是購屋時比較適當的財務規畫。
這幾年來,由於國內資金充沛,
許多金融機構的房貸成數拉高到 8 成、9成,
加上在 3 段式房貸利率的設計中,
前 6 個月的利率條件是最低、最優惠的,
甚至允許寬限期間內只要繳息而不還本的做法,
都容易造成購屋人高估自身負擔能力。
(編按:目前市場眾多指數型房貸
採取前 6 個月、7∼24 個月、第 3 年起的 3 階段利率,
第 1 階段最低,接著逐步調升。)
例如 800 萬元的房子
若真的貸了 9 成的款項(約 720 萬元),
等到寬限期一過,
每月房貸支付額則由 2 萬元驟升到 4 萬元,
還款負擔大增,除了影響生活支出,
更可能發生償還困難的財務風險。
再看流動性風險。一般來說,
都市地區的公共建設、生活機能較為完善,
加上就業機會充足,擁有眾多的潛在需求。
在正常市場條件下,市中心區域內的房子具備較高的流通性,
一旦持有者想要換屋或變現,
較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
且在多數買方的競價之下,
也比較能夠賣到合理的行情。
投資任何一項資產,如果難以流通變現,
那麼縱使有再好的價格預期,也無法實現,
因此流動性風險評估的重要程度,也許要高於價格風險。
除了以上 3 項風險的評估之外,
購屋人應該要有一個正確觀念:
房地產保值效果是在於土地,而不是房子。
建築本身以及室內裝潢的價值是會隨著時間經過而折舊,
可以說是消耗品,難以冀望這部分會帶來保值效果。
真正會保值或增值的部分,
是房子所座落土地的價值,
這也是為何房地產市場會公認「區位」才是關鍵因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