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生
從小就在學「溝通與社交」
我有一次與一票老美
到柏克萊大學附近吃北京烤鴨,
在觥籌交錯,擺滿珍饈的十人座原木桌上,
我太太發揮人來瘋的精神,把場面炒得好熱,
天南地北的話題都拿進來討論。
在場坐著一位當地的小學老師,
負責小學一年級的教育工作。
「他們現在都學什麼呢?」人來瘋發問了,
想說答案不外乎是語言或數學那類的學科。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
這位老師不假思索的回答:
「溝通與社交啊!」
「溝通與社交是那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
另一個老美接著說,
「那時候跟老師建立起來的情感,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我彷彿被一記悶棍打了一下,
咀嚼著他們的討論,
這些回答有更深的文化意涵。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不懂溝通的天才
也無法在社會中求生存
前幾年讀過一本加拿大作者的書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書中提到兩位絕頂聰明的天才,
一位因為從小環境不好,
沒有人教他應對進退的技巧,
儘管天資破表,
卻在現實社會屢屢遭受挫折,
無法從社會取得發展的資源,
最後隱居鄉間,過著孤芳自賞的生活。
另一位天才是中產階級出身,
儘管屢屢違法犯紀,
卻能利用絕佳的人際技巧左右逢源,
受到社會的原諒、認可,
以及讚賞,因此平步青雲。
我想,這位老師的回答
跟我讀到的這本書有點關係。
台灣爸媽 帶小孩看醫生
總是代替發言,美國卻是…
我們小時候看醫生,
大多是父母代為發言,
跟醫生討論病情與診治的方法等,
《異數》這本書中提到
北美中產階級的教育方法卻不是這樣。
開車前往診所的時候,
北美中產階級的父母親會先幫孩子做心理建設,
醫生等一下應該會問些什麼問題,
例如哪裡不舒服或感覺怎麼樣。
父母也教導小孩子如何回答。
等到達診所之後,
大人們會讓小孩自己跟醫生對話與討論,
醫生主要的談話對象也會是小孩,
然後才是父母。
台灣父母 總是幫孩子「做決定」
導致孩子 常無法融入陌生環境
北美的中產階級
是這樣無時無刻的教育孩子如何跟社會相處,
如何跟大人對話,
如何適切的表達自我的需求與想法。
難怪你在火車上、飛機上、酒吧裡
會看到他們一派輕鬆的跟陌生人搭訕聊天,
在一個全是陌生人的場合中,
也能夠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
而我們也會覺得外國的孩子從小就很獨立,有擔當。
反觀台灣的教育,
從小到大的決定多半是父母捉刀,
面對世界時,父母會站在小孩的前方主導,
由於疏於練習,
也從來沒有建立過跟陌生環境溝通的能力,
出了社會之後一切都得重新訓練。
現在的時代
考驗的是 溝通、社交能力
在硬體與代工的時代,
只要向世界證明我們的良率比別人高,
在同一個規格之下,
我們的成本可以更低,或做得更快。
但是到了品牌、軟體,以及服務的時代,
考驗的是把「問題」轉化為「產品」的能力;
考驗的是讓「概念」
藉由各種管道快速「傳遞」的能力;
考驗的是把「一盤散沙」
組合成「一支精兵」的能力。
以上三種能力分別是產品管理、行銷管理,
以及人力資源管理,
全都是由溝通與社交組成。
(中略)
台灣市場很小
很多產業只靠內需,是無法生存的!
現實是,台灣市場很小,
很多產業如果只靠內需市場,
是沒有辦法生存的,
就算全台灣都用宏碁的電腦,
也沒有辦法養得起宏碁這間公司。
宏碁 2013年第三季的
個人電腦出貨量是六百六十六萬台,
足夠全台灣四分之一的人口換台全新的電腦,
可是宏碁 2013年處於虧損的狀態。
換句話說,即使不賣國外市場,
就算全台每個人買一台宏碁的個人電腦,
也無法使當年度的宏碁轉虧為盈。
因此,我們如果要發展國際級的品牌或是服務,
溝通與社交的對象也絕對不能只是台灣的同胞,
若要在別人的市場成功,
必須要能夠精通
不同文化國籍的市場溝通與社交才行。
如果不是在國外成長
很難打進當地的主流社會
這其實非常困難。
我到矽谷工作的這段時間,
發現如果不是從小就在當地生長的 ABC,
而是長大後,
尤其是大學後才到這邊來的菁英們,
其實很難打進這裡的主流社會。
假日通常會跟同是台灣來的朋友混在一起,
如果當地台灣人少,
交遊的對象很可能就會加入中國人與香港人,
人際關係鮮少延伸到市場的主流社會。
這些旅居矽谷的人各個嫺熟英文,
托福或 GRE考得比美國人都還要高分,
因此這不會只是語言問題這麼簡單。
連旅居海外的人際關係都是如此了,
更何況身在台灣的品牌與服務,
想要打進海外市場,
對海外消費者傳達自己的價值,
肯定更為困難。
想打進國外
必須學會直白、自信地表達自己
看到這裡,你可以很草率的下個
比檸檬還酸的結論:
「這一定是因為文化歧視。」
但是就我的觀察,這絕對不是原因。
正因為北美是一個強調溝通與社交的社會,
只要能用他們習慣的方式跟他們溝通,
很直白且有自信地表達自己,
不要讓別人猜測,
就很容易深入團體中,打成一片。
他們會先跟你單獨出來在酒吧喝酒聊天,
慢慢開始邀請你到他們的家中,
最後把你納入生活圈的一部分。
你會逐漸了解他們的思考邏輯和生活習慣,
如果你是員工,
你會知道怎麼在他們的文化下成功;
如果你是創業家,
你會學到他們設計衡量產品服務的想法。
台灣的硬功夫了得
卻缺少溝通能力,難走進國際
台灣人才的硬功夫真的了得,
基本上只要開好規格,
哪一種硬體或軟體都可以做得出來。
很可惜的是,
台灣內需不足以養活國際規模的大型公司,
因此我們必須要向外走,
而向外走需要跨文化市場的溝通與社交,
台灣本土家庭與學校的教育
卻很少強調這兩種能力的重要性,
更何況是跨文化的運作。
所以,下次帶小孩去看醫生的時候,
教他如何自己跟醫生溝通吧,
讓他早一點開始練習跟世界社交與溝通。
作者:陳昭穎 出版社:圓神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Alodia)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