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許端云醫師
臉友問:怎麼說"情緒"不是我的?
明明是我在生氣呀!
是我自己要生氣,
生氣才會出現的,不是嗎?
答:真的是我自己要生氣,
生氣才會出現嗎?
生氣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
一般人其實不會刻意選擇生氣的,
但大多卻無法逃避生氣的升起。
情緒的升起有其因緣,
如果可以靜下心看清楚的話,
就可以了解情緒
是如何升起和如何消滅的。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心理師:
其實人的「情緒」,無法控制
例如:排隊時看到前面有人插隊,
想法就起來了,那個人怎麼亂插隊?
我排了那麼久,
他怎麼可以一來就插到我的前面,
真是豈有此理,
他沒有看到後面排得很長的隊伍嗎?
就是有這種投機取巧的人,
社會才會一團糟,
這種害群之馬太可惡了……..,
就這樣越想就越氣,
情緒就不斷的升起來。
但如果我們後來看到原來他
只是來跟排在前面的朋友打個招呼,
幾分鐘後就離開了,
那我們的想法就會馬上改變,
所以生氣的情緒就跟著消除了。
所以,
情緒的升起和滅除
有其緣起和緣滅,不是固定不變的,
並不屬於「我」,
也不受「我」所掌控。
一般人認為 自己可以控制情緒,
其實不過是 壓抑情緒罷了。
並無法讓情緒不升起,
只要持續升起讓你生氣的想法,
那生氣的情緒就會隨之而起,
只是有人會把情緒發洩出來,
有人會壓抑在心裡,
或試圖說服自己不生氣,
但即使頭腦接受了,
身體還是存有一堆生氣的能量。
找到情緒的「源頭」,
並且體驗它
沒有人喜歡生氣或「想要」生氣,
因為生氣畢竟不好受,
但除非可以看清楚它的源頭,
在想法升起的當下就放下,
這樣因滅了,果自然不會產生。
情緒並不屬於我們所擁有。
我們無法擁有生氣、傷心、
害怕、歡喜、快樂等情緒。
我們只能體驗 這些情緒的來去,
但無法選擇擁有它們。
例如:我們無法擁有快樂,
因為快樂有其因緣,
因緣出現,快樂就出現,
因緣滅了,快樂就消失。
當收到生日禮物,感到很開心,
但當發現禮物不是自己想要的,
開心就消失了。
情緒並不是因
我們的期待或希望而起,
我們無法擁有它,
也無法控制它的來去。
所以不要為自己貼標籤,
我在生氣、我很傷心、我有憂鬱症等。
可以說:「我在體驗生氣的感受,
我在體驗傷心或不快樂的感受,
我知道感受也是緣起緣滅的,
來來去去的,所以這個體驗也會過去,
我不需要抓住不放或抗拒它的存在」。
如果可以更進一步
去找出情緒升起的源頭,
改變那個源頭,
那情緒自然會跟著改變。
但要記得源頭一定
是來自自己,不是來自別人。
人會「生氣」, 其實來自於
比較、批判或是失望
例如:
不要說「我的先生不幫忙
做家事讓我很生氣,
如果他幫忙做家事我就不生氣了」。
因為事實是
「我期待或我認為先生
應該幫忙做家事,
而事實是他沒有幫忙
(或沒有用我想要的方式幫忙),
所以我的期待跟事實有所不同,
我就很失望,種種想法因而升起,
認為他不愛我、不尊重我、
或對我不公平,別人的老公都很好,
我怎麼那麼倒霉嫁到這樣的懶人
等等諸多比較、計較、
批判等想法出現了,
所以就越來越生氣」。
所以,讓我們生氣的是
我們的期待、批判、比較、
計較和認為事情或他人應該如何如何。
而我們可以選擇去轉換
我們的期待、想法和認為,
生氣自然就會消失了。
不要把想法當成事實,
或落入諸多的想法裡,
製造很多讓自己生氣的故事。
必須懂得創造
「快樂」升起的因緣
如果我們懂得
創造「快樂」情緒升起的因緣,
那我們就能體驗「快樂」情緒的結果。
或者避免創造「生氣」的因緣,
那我們自然不會感受「生氣」的結果。
所以凡事都是因緣生和因緣滅,
跟我們想要或不想要沒有太大關係,
也不屬於我們所擁有。
最近這幾篇文章比較難懂,
因為跟我們平常所受的
教育、文化、思維很不一樣,
所以得要多看幾次,
在日常生活中去體驗磨練,
慢慢的就會心開意解了。
一旦能夠脫離綁住我們的框架,
我們的生命就輕安自在了。
更多內容請參考
作者: 許端云
出版社:皇冠
本文獲 許瑞云醫師身心靈養生法
授權轉載刊登,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Piper
【健康歐嗨喲,讓你好健康!】
運動、減肥、飲食新知、身心成長、醫學保健
各式各樣的「健康加分」文章 都在這!
馬上按讚 >> 健康歐嗨喲粉絲團,
一起健康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