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to Change】科技部長陳良基:台灣代工做得非常棒,但這對創新科技是不夠的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 2017-06-23 13:07
  • 更新:2019-12-09 14:19

【CONNECT to Change】科技部長陳良基:台灣代工做得非常棒,但這對創新科技是不夠的

(圖/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者:科技報橘

 

科技部長陳良基剛上任時,

就提出了台灣科技「三箭」:

打底基礎研究、深根創新創業、

與科學人才要連結世界 。

其實這三箭,也悄悄的道出

近年台灣科技隱含的最大問題。

 

人工智慧、VR、大數據、區塊鍊不斷發展,

台灣科技雖有一定的水平,

卻仍不足掌握最新技術、躍上國際。

 

問題出在哪?

為何數十年前的台灣是國際上的科技龍頭,

現在卻慘面臨代工命運?

答案,就讓業界的台灣創業家協會趙式隆

與現任科技部長陳良基告訴你!

 

 

政府必須守住人才:

有了人才,所有發展才有可能

「部長,我想請教您打算在執政初期

做出什麼政策呢?」

現任台灣創業家協會趙式隆這麼問。

 

「首先我們得認清事實,台灣有問題」

科技部長陳良基無奈的說。

1970 年,亞洲四小龍成形了──

韓國、台灣、香港與新加坡。

當時借助農業與輕工業的力量,

四國一舉發展密集型產業,

得到相當多的外資投注與技術。

香港與新加坡當然不用說,

他們以當時累積的資本與技術為跳板,

成為現在的貿易大國。

 

韓國即便比較晚,也算是出頭了。

早在 2014 年,他們的總生產值

就已經達到世界排名第 13 名。

 

過去,科技讓台灣得以引以為傲,

然而陳良基卻點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各位要知道,現在所有的技術都在往前延伸,

已經碰到科學發展的邊界了,

政府應該要協助現有產業推開邊界,

將台灣的科技拉到最尖端。」

 

 

這個邊界不只是跨越水溝就行了,

而是政府得讓企業

具有跨越海溝的能力

「而跨越呢,當然要有人來跨越。

所有策略的根本都源自於人」

陳良基認為,

人才是讓台灣跨越現在困境的唯一解方。

不論是短期長期人才,

政府都希望有更多人能進到科技領域工作,

或是簡單的了解科技是什麼也好。

 

「例如像現在的科普!

就是一種培育長期人才的方式。」

現在有許多年輕人投入「推廣學術」的領域,

例如有人就在做科學知識的普及,

將繁雜的學術簡化成簡單的讓社會大眾理解。

即便不能成為專家,

也讓所有非專業者對科學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這就是長期人才的培育。

 

陳良基也提到,

我們也得盡快想出短期策略讓台灣快速晉升。

「從前在教育部工作的我,很重視人才。

我們現在打算挖角過去我們沒發現的專家,

擴充台灣的知識領域。」

假設台灣要學習無人車技術,

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人送到國外學習。

唯有在那個環境裡,

你學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且具有操作面向。

 

「我們打算把 40 歲以下的博士人才送到國外,

他們可以利用自己深厚的學術基礎累積實作經驗」

他也提到,這個社會其實對於博士生並不友善。

大眾常常會認為博士想法非常死板,

只會侷限在自己的象牙塔裡,

「可是你要想想看,

美國矽谷的人員各個都是博士出生,

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兵跟人家的將打!」

除了學習之外,

送出去的這些人也代表了台灣門面,

即便沒有學習到高深的技術,

他們也可以在當地拓展台灣科技界的社交圈。

 

 

送誰?怎麼送?

篩選標準必須說清楚!

「我們之所以想要送出這些精英

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

我們得先拋出議題,

讓大家了解科技部長剛上任在做什麼。

我們先試試看,

在挖掘台灣最缺乏哪一塊再補哪一塊。」

陳良基說道。

 

趙式隆:「部長,

剛剛有觀眾回應了這部分的問題。

他們想請問,

未來只有可能派博士之類的高知份子去嗎?

坊間的民眾有沒有可能呢?」

 

「我們希望,去的人有基本的技術背景」

陳良基表示,在挑人的時候

會以有基礎技能的人為主,

並不希望去的人只是走馬看花,

而是真的能夠進入公司、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除了大企業之外,

科技部也希望把人送到矽谷的新創公司,

這種小型公司極力需要人手,

台灣人才就非常適合去這種公司。

 

 

承接剛剛所說的論點,

為什麼科技部要選博士去矽谷發展

而不是具有經驗的業界人士?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博士會不會對業界的生態不是很有概念,

進而導致適應不良的問題?」

 

陳良基也做出了澄清。

他認為,這個社會對博士有太多固定的想法,

其實他們很多動手能力也非常強。

況且矽谷在做科技創新的都是博士級的人才,

我們拿碩士去跟人家打是不行的

我們得重用自己的博士。

今年預計送 50 到 100 人到矽谷,

預計七月就可以完成計畫。

「如果,他們可以在那裏繼續發展,

沒關係你也不用急著回來,

可以多看看、多聽聽,

搜取更多的技術與資源。」

 

陳良基認為,

這計畫攸關整體國家發展:

「我們是有聽到這些聲音,

有人會說厲害的人自己會去,

但我們是希望可以培養國家自己的人才團隊──

年輕人應該要有把計畫技術帶回公司的信心。」

矽谷本身的草根文化也非常固著,

就算這群團隊真的沒辦法帶回實質的技術,

至少他們也可以帶人脈回來。

 

 

趙式隆:「部長那我做一個小總結,

這次的計畫就是把西經帶回來的概念,

把國外的資源囊括回國內?」

 

陳良基回應道:

「沒錯,就是這種概念。

像是我們之前也有派人

去矽谷學習市場模型的技術,

成果非常良好,得到許多資金投入;

那時候從矽谷幕回將近 14 億的大筆贊助,

效果非常良好,我們也希望這次的計畫

跟上次一樣有良好的成效。」

 

 

部長,關於那

50 億的國家級研究中心……

「部長最近講到 50 億的

國家級人工智慧研究中心,

其實大家都不太理解那到底是什麼。

可不可以在這裡請部長仔細為我們說明一下?」

趙式隆問。

 

陳良基感慨地說到,

「我之所以會這麼在意科技、在意台灣發展,

是因為我強烈感受到這些好處。」

他在 1979 年時畢業,

當時是基礎科技正要起飛的年代,

所有東西逐漸數位化,

網際網路也不斷建構。

 

發展到今日,

現在已經不是數字時代,

而是智慧時代。

深度學習是現在趨勢,可以做多層分析,

總之時代的變動是跳躍式的快速。

 

「當代的核心能力就是運算能力。

我們必須投入這 50 億做研究中心,

這可以保證台灣的科技發展領先全球好幾個年頭。

當然,這座研究中心也不只做 AI,

把軟硬體的東西整合之後,

加入所有層次的思考才是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

陳良基語重心長地說。

 

 

我們得啟動摩爾定律思考,

刻不容緩

台灣代工真的做得非常棒,

我們有非常多解問題的人,

但這對創新科技是不夠的。

我們要有可以想問題、找問題的人。

 

「說實在的,台灣對新創業並不友善。

矽谷是一個可以忍受失敗的地方,

台灣卻剛好相反。」

趙式隆也認同這一席話:

「作為業界人士,部長說的我實在深有體會。」

 

我們必須要用摩爾定律思考,

至於什麼是摩爾定律?來看這段敘述:

摩爾定律 是由 Intel 創始人之一

戈登·摩爾提出來的。

其內容為:

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電晶體)數目,

約每隔 24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

經常被參照的「18 個月」,

是由英特爾執行長大衛·豪斯所說:

預計 18 個月會將晶片的效能提高一倍

(即更多的電晶體使其更快)

 

 

跳躍性的思考方式,

才是新創業的未來。

隨時聽、隨時想、隨時動──

陳良基這麼說

「我非常相信這一代的人

可以擦撞出令人驚嘆的火花,

我們這一輩的願意放手,讓你們來試。」

 

 

本文由 科技報橘 授權轉載,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侵權!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Alodia)

打破一成不變,就差這一步!

六個月學程式 脫離魯蛇人生!

想學程式、成為工程師卻怕沒基礎嗎?

來這裡全程免費,給你專業訓練

6 個月,你也能成為 專業軟體工程師!

名額有限>>點我報名!

詳細活動介紹>>點我查看!

有問題歡迎私訊粉專:從0開始學程式!

或是寄信到:engineertraining@cmoney.com.tw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前瞻趨勢、科技生活,TechOrange 渴求創新無極限。追蹤全球正在被網路吃掉、重塑的各類產業,認識因網路與技術而生的 Startup,所有你該知道的,想要知道的都在這裡。

前瞻趨勢、科技生活,TechOrange 渴求創新無極限。追蹤全球正在被網路吃掉、重塑的各類產業,認識因網路與技術而生的 Startup,所有你該知道的,想要知道的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