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人民幣TRF風暴、連動債風暴,
歷史總是不斷的重演。
如果總是買進自己搞不懂的產品,
再多錢也不夠賠。
理財之前,一定要認清產品風險再投資。
你了解各種產品的風險嗎?
一起來看看吧...
(贊助商廣告)
不懂的商品不要買
瞎買賠錢是遲早的事
最近人民幣跌破 6.7 關卡,
又引發了人民幣TRF風暴。
據新聞媒體報導,
有某家中小企業損失高達 200 億元,
一生心血盡數賠光,
同時初估有 3700 家企業受影響,
損失高達 600 億元以上。
上周跟朋友吃飯聊天,
朋友告訴我她的友人也是人民幣TRF受災戶。
這也讓人回想回起 2008 年雷曼風暴之後,
連動債投資人損失慘重的記憶。
朋友說她當年也是連動債受災戶,
之後就不敢隨便投資。
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理財風暴,
投資人該如何因應呢?
簡單一句話,不懂的商品不要投資。
雖然同樣這句話,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但是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如何判斷投資產品的風險?
1. 獲利有限、虧損無限的產品設計。
我不是放馬後炮,
人民幣TRF產品一推出時,
我就跟周邊朋友說,這個產品不能買。
為什麼呢?
因為它的商品設計是,
當人民幣升值時,
升值到某個價位一定要停利出場,
但若人民幣貶值時,
虧損空間不設限,而且以二倍計算。
這是一個賺一元、賠二元的商品,
獲利有限但風險無限
(其實,這是一個較複雜的選擇權產品組合)。
同時該商品合約是二年,
許多投資人可能會誤以為,
二年內匯率應該有升值機會,
因此當面臨虧損時,不願意立刻停損出場。
這又帶來後續追繳保證金、
或是虧損持續擴大的風險。
如果你現在去問,
已經買入人民幣TRF的投資人,
「你知不知道這個產品是這樣設計的?」
我猜有 9 成以上的投資人會說,
我不知道、我不懂。
2. 保本商品加風險產品的連體嬰。
同樣的,當年連動債風暴也是如此。
連動債的設計,
就是一個債券產品(可能保本可能不保本),
再加上一個衍生性金融商品
(可能是投資選擇權、股票)。
如果衍生性商品獲利,會讓整體投資收益上升,
若衍生性商品虧損,就會讓收益下降,
甚至產生虧損。
最嚴重的情況是,
債券本身違約(例如雷曼),連本金都損失。
雖然大多數債券並未違約,
但連結的金融產品波動,
就會對整體投資產生風險。
可是大多數投資人以為,
他是買進一個保本產品,
並不了解同時要承擔風險商品的虧損。
3.保本產品,
但忽略匯率風險與長約風險。
過去幾年存款大眾受傷最多的是
買進澳幣、南非幣等高息貨幣的投資人。
這類投資人想要的是優於台幣定存的利息收入,
但事實上,
影響投資最重要的關鍵卻是匯率變化。
如果買進的外幣匯率升值,
還有匯兌收益利多,
但若外幣貶值則要承擔匯率貶值虧損。
如果只是在銀行做一年期外幣定存,
萬一遇到匯率波動風險時,
只要立刻解約,匯率與利息的損失有限。
但若以長期保險契約投資,
合約未到期之前無法解約,
則必須承擔較大匯率風險。
例如,在 2010 年初買進
6 年期澳幣儲蓄險合約,
當時匯率是 0.88 澳幣兌 1 美元,
等到 2015 年底到期時,澳幣兌美元是 0.72。
匯率損失是 18 %,已經吃掉大部分的利息收益。
因此要注意,
長期合約限制了流動性,
讓你無法評估匯率風險。
4. ETF產品,正向反向都有風險。
現在在台股掛牌的ETF產品越來越多,
佔台股成交量比重也逐漸升高,
同時,一倍正向、二倍正向、
一倍放空的產品皆有,
從風險管理角度,
商品選擇多,有更好的獲利與避險效果。
但問題是,投資人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判斷,
並承擔看錯方向的風險?
例如,買了二倍做多的ETF,
市場卻下跌,就要承擔二倍的損失。
當然投資的風險不只如此,
買債券基金遇到升息時,有淨值下跌風險,
投資股票基金遇到景氣不好時,
要承擔股價下跌風險。
努力存股想要賺股息,可是股價卻大跌,
也要承擔總資產縮水風險。....
各種不同的理財工具有不同的風險。
找適合自己的產品
做聰明的投資
理財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如果沒有搞清楚自己買的是甚麼,
遇到虧損了,究竟是要怪銷售員,
還是要怪自己呢?
寧願簡化投資產品範圍,只買自己懂的產品,
可以掌握機會也能即時控制風險,才能真正安心理財。
(以上為個人看法,不作為投資建議,
投資人請自行判斷投資風險)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歡迎加入臉書粉絲團
林奇芬相關著作
2. 「窮人追漲跌,富人看趨勢---投資前你一定要懂的10個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