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媽離婚了,你要跟誰?」父母如何對孩子,影響他成為怎樣的大人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 2017-12-22 14:24
  • 更新:2017-12-22 14:56

「我和你媽離婚了,你要跟誰?」父母如何對孩子,影響他成為怎樣的大人

(圖/shutterstock)

.                                                        

 

他想了一整夜。

他究竟是比較愛爸爸?

還是比較愛媽媽?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他們因為孩子吃東西問題

開始了爭吵

「不要讓小孩吃那個,他會生病。」

太太一看到先生

不知拿什麼東西給孩子吃,

連忙出手阻止。

「小孩這樣吃,才會有抵抗力,

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先生揮走太太的手。

「你如果弄到他生病,

我就跟你沒完沒了……」太太挑高音量。

「我懶得跟你講話,反正你也講不通。」

先生一說完這句話,太太簡直氣炸了。

 

小學二年級時 他父母要離婚

爸爸問他要跟誰 他沒有選擇

從小擔心自己會被拋棄

小學二年級時,他的父母離婚了。

他記得那一天晚上,

爸爸陪著他睡在雙人大床上。

爸爸對他說:

「我和你媽離婚了,

如果你想跟我,就轉過來抱我。」

整整一個晚上,他沒有闔眼。

他哭了一夜。

最終他躺平身子,沒有轉過去。

「我該怎麼辦?」他其實想了一整夜,

他是比較愛爸爸?還是比較愛媽媽?

清晨,他忍不住睏意而睡著。

等他起床時,爸爸已經不在身邊了。

其實,他很害怕,

而他多麼想跟爸爸說:

「我只是睡著了……」

但他後來也開始氣爸爸,

「為什麼你要我選?為什麼我只能選一邊?」

 

他跟著媽媽生活

卻不敢完全依賴媽媽 怕媽媽覺得煩

於是,他跟著媽媽生活,

但痛苦的是,他已失去爸爸了,

而身旁唯一僅剩的媽媽,

也讓他難受不已。

當他渴望能像過去那樣

對媽媽百般依賴、撒嬌時,

往往會猛然想起,自己只剩下媽媽了。

如果他像原本一樣地依賴媽媽,

媽媽會不會覺得他很煩?

他會不會被拋棄?

而被拋棄是他最害怕的。

 

 

從此埋下了陰影

他想被照顧 卻又鄙視對方

埋藏心中多年的恐懼

他想被好好疼惜與照顧,

但心裡卻又有許多害怕與糾葛,

以這樣的心情長大的他,

在婚姻關係裡,

往往一方面想要獲得照顧,

但一方面卻又鄙視對方。

因此,

當他聽到太太制止他給孩子吃東西時,

他感受到被否定,所以忍不住發怒。

他心裡的矛盾是,

既希望太太能完全照料好家裡的大小事,

但又害怕自己不被認可。

一方面他期待太太是好好對他的大人,

但又討厭太太把他當小孩管。

 

他將童年留下的陰影

害怕憤怒情緒丟到太太身上

矛盾在心中發酵,變成欲拒還迎的埋怨:

「你怎麼什麼都不懂,

還要來跟我說什麼?」

「我不想跟你計較,

因為我比較有風度。」

「我懶得跟你講話,反正你也講不通。」

這些想法,始終在他心中盤旋著。

他用不成熟的態度和對方溝通,

希望能依賴對方,但又批判這個對象,

就像他希望對方夠強大到足以支撐他,

又怕對方太強大到不需要他,

而這也能解釋他為什麼會需要太太,

卻又鄙視太太,

因為他將童年時被羞辱

和害怕自己不夠好的憤怒情緒

丟到太太身上。

童年時的感受,

宰制著他的婚姻關係

當他無法梳理情感上的矛盾心情時,

他就會變得很鬱悶。

他愈鬱悶就愈依賴,愈依賴,

就愈容易被對方的話語所刺激、發怒。

而當對方逃開,無處依賴時,

他就變成自我貶抑。

 

他找不到讓他感到自在的人

他討厭的人 就是他喜歡的人

在這種患得患失的情況下,

他很難面對自己,更難在心理上獨立。

所以,當他口口聲聲說

要給太太一個安逸、舒適的環境,

他其實要的是→

「你給我一個安逸、舒適的環境。」

當他口口聲聲說

我不會對你有任何要求時,

其實是→

「你要聽從我,不然會被我討厭。」

這種矛盾的情感在他心裡滋生,

於是他永遠不會選擇讓他感到舒適、自在的人,

因為他最討厭的人,就是他最喜歡的人。

 

享下班】粉絲團

按個讚,品味好文章!

 

他這樣的個性

讓太太變得辛苦

但太太畢竟是太太,

當先生要在如今的夫妻關係裡,

去滿足自己童年時受傷且害怕被拋棄

而不敢要的依賴心理需求時,

注定會很艱辛。

當他說太太需要陪伴,

其實是他需要陪伴,

但當他說出這個需求,

才有陪太太的理由;

當他想要人關心,他就說太太需要關心,

這樣才有機會關心太太,

以保持連結的存在感。

但當這些都有了,

他不是覺得煩,

就是對太太有所怨言。

這種矛盾和埋怨的感覺,

在太太身上成立,也會讓他任性,

但從頭到尾,他都在處理過去童年卡住的關卡,

以及心裡想要卻要不到的矛盾依賴感。

 

我們在原生家庭受的傷

容易牽引到自己的婚姻中

我們在原生家庭不能滿足的心願,

以及從未說出的需求,

當我們踏入婚姻,

我們往往都會想在伴侶身上獲得。

而這個心裡的小劇場,

就牽引著我們怎麼跟對方相處。

 

在離婚的家庭裡的孩子

有時會覺得自己是多餘的

在一個離婚的家庭裡,

父母往往會更需要確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但父母通常不會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

而會以下列的方式來表達:

「你應該要聽我的話,

翅膀長硬了就想自己飛,

你有把我放在眼裡嗎?」

「你都不關心家人,

是要讓長輩傷心嗎?」

「你讓我很反感,

你這種樣子,枉費大家這麼照顧你。」

 

這些話除了表面上的意思,

往往還有一些含義,例如:

「你是多餘的。」

「多養你,已經很不錯了!」

「你怎麼還有這麼多要求?」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

常常也會覺得自己是多餘的,

一如案例裡的他,

「我一直在想,我爸媽離婚,

是不是我害的?」

但當別人對他好的時候,

他又會覺得自己不值得,或自己沒有資格,

但他心裡其實真正的渴求是,

他也想像一般人一樣,獲得關注,

被重視、被視為家中的一分子,如此而已。

 

離婚家庭的孩子

可能會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對於某些父母離婚的孩子來說,

如果他想倚靠身邊的大人生存下去,

那麼往往會一邊察言觀色,

一邊小心翼翼確保自己在家中的一席之地。

他想要討身邊的人歡心,

以致失去自己

並沒有人知道他要什麼。

心裡非常空虛的他,常常患得患失。

他希望獲得關注,

希望被稱讚、被愛、被重視,

為了達到這些,要他做什麼都可以。

 

他的世界被切碎了,

他得不到適切的關愛,

只能壓抑地藏著依賴的需求,

仰望著別人的目光,

被別人的評價餵養。

像躲在面具背後的無臉男,

隱形自己,顧全大局,

但反倒交付自我價值,

任人侵門踏戶。

他壓縮自己,

不認為自己理所當然來到這個世上,

也值得好好被愛、被疼惜。

 

 

疼惜自己的練習

父母如何對待你

影響你成為怎樣的大人

父母怎麼對待你,

的確會影響到你成為怎樣的大人,

以及選擇一段怎樣的親密關係。

很多大人在他們的生命裡,

並沒有被照顧得很好,

於是透過和孩子的互動,

彌補著自己過去的傷痛,

但這其實會傷到孩子。

透過彌補的行動,修復自己。

 

(中略)

 

父母親容易忽略孩子的困難

孩子卻不敢提出

例如,一位自卑感很重的父親,

當看到自己年幼的孩子做不到某些事的時候,

他可能會忽略孩子遇到的困難,

而不斷誇大自己過去有多厲害。

孩子因此會從父親身上

看到自己不但無法跨越困難,

甚至永遠比不上父親,

這將複製出一個自卑又焦慮的孩子。

父母其實無意要製造孩子的焦慮,

但因為他們無法處理自身的焦慮、依賴心、

挫折感和無力感,

於是自我防禦,

這反映出父母本身的依賴和不安。

孩子為了保住父母對他的關愛,

既讓自己生存,也讓父母開心,

因此大大忽略自己的需求。

 

孩子活在父母陰影下 變得憂鬱

開始出現扭曲的想法

當孩子選擇讓自己活在父母的陰影下,

不想表達時,孩子也會更加陰鬱,

且遮遮掩掩著自己對於依賴的需求,

慢慢的,他們開始認為這個世界不安全,

對身邊的人出現扭曲的想法,

甚至刺傷身邊也愛他的人,

最後再證明自己不值得被愛。

這樣的無限迴圈,彼此都很辛苦。

 

給渴求依賴的你:

你的存在是個禮物 獨一無二

讓我們為自己默禱一段

充滿愛和鼓勵的祝禱文。

給渴求依賴的你:

親愛的孩子,

你忽視、遮掩自己的需求,

只為他人開心,這真的很令人心疼。

但你是你,一個生下來就獨一無二的你,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禮物。

請不用畏懼他人的眼光,

更不用擔憂自己不夠好、

不夠優秀或不夠出色。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

當我們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時,

心裡都會害怕、會不敢再嘗試,

這是很正常的反應,

但如果可以,請對這個世界多一些信任,

也請試著多相信自己一些。

 

你要相信,

只要是你心裡浮現的感受和渴望,

就都是重要的,也是值得被重視,

更值得被好好呵護。

親愛的孩子,誠摯邀請你,

將那顆時時關注別人需求的心,

轉而愛自己。

請好好愛自己,這不需要任何原因,

只因為你來到這個世界上,

那就是一件很美好、很美好的事情。

 

現在加入好友

用好文章 投資自己的腦袋 🔥

40 歲以下的你 一定要看,

解決你生活上的 各種煩惱!



 

本文擷取自:看不見的傷,更痛

作者: 黃之盈   出版社:寶瓶文化

 

本文由 寶瓶文化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侵權!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tella)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文學、教育、視野、生活、後青春。 向自己提一個問,讀一本書,去探觸、延伸生命的邊界。 寶瓶文化: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

文學、教育、視野、生活、後青春。 向自己提一個問,讀一本書,去探觸、延伸生命的邊界。 寶瓶文化: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