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人害怕死亡,
同時更害怕面對他人的離世。
看待死亡,除了悲傷、恐懼,
我們還能用怎麼樣的態度面對?
57歲的影后王娟,
陪伴生病的父親走過人生最後的旅程後,
他對生死有了這樣的看法:
「要談如何活著,
對我來說,就是很清楚隨時會死。
所以更要活得要盡興!」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今周刊
「這個世界就是一間巨大的安寧病房,
我們都在這房間裡,不是嗎?」
豁達通透的生命觀,
來自三度獲得金鐘獎的知名演員王琄的分享。
10年前經歷父親從安寧病房離開的過往,
她轉念笑看人生,精彩綻放。
"某天,生命無預警地被宣告了終點,
快樂與疼痛,在時間的縫隙中流轉。
看似前進,卻是為了所剩無幾的旅程倒數著。
轉身,是為了更接近真實的自己。
我在倒數,那你呢?"
不慍不火的話音,
飾演得知自己罹癌的女教授,
王琄念出這段旁白,
在舞台劇《當妳轉身之後》,
她一開始就告訴觀眾「我會死掉」。
她預知死亡,也預演死亡,
最後,走向迎來死亡的那道光。
死亡與分離 無法預期,
隨時都要好好活著
王琄本人比我們印象中的「金鐘演員王琄」
看起來更年輕,更有精神!
那是在鏡頭上顯老囉?
不,實在是她演繹的角色,
軀殼裡都裹藏著老靈魂。
我們要談安寧緩和醫療,
替老、病後做準備,她全不忌諱,
不僅是舞台上早已演練,現實生活裡,
她亦真真切切走過與親人死別生離的幽谷。
「要談如何活著,
對我來說,就是很清楚隨時會死。」
死亡就在隔壁—經歷了劇場朋友離世,
如同親近的友人吳朋奉驟別,
以及6月6日綠光劇團工廠遭遇大火,
「付之一炬也是死亡的象徵,
提醒我,死亡與分離就這麼靠近,
更要好好活著。」
幾歲才意識到想活得像現在的樣子?
「40歲。」那時開始知道要自己找到快樂,
一步步打掃梳理當下與過往。
她說這是讓生命活得透明一點,
「打從心底對很多事情不計較,
說沒關係就是真的沒關係。」
這時,化妝師前來梳理她捲髮的弧度,
抹上一道胭脂,抿抿嘴唇,王琄眼神一閃,
就像舞台上的亮相,露出笑容請攝影師拍好看點,
「今天的我永遠比明天漂亮,
比80歲的我漂亮,只要這麼想,
有機會就要留下美麗的樣子。」
這樣的她,也經歷過放下不快樂的歷程,
決心要善待並原諒自己,
才能創造更好更豐盛的生活。
「如果在死亡來臨之前,
好好照顧過往對生命的怨懟,
我相信,身體也能得到修復,
或許就因此能減少生病、長年臥床的機會。」
心理強健,你的身體會健康,
財富也會順心俱足─就在 40歲之後,
王琄願意直視生命的脆弱,
現在的年歲,才能發現自己的堅強。
在安寧病房與爸爸重拾回憶,
把握機會道歉、道謝、道愛
「知道死亡一直都在,
我選擇善待相遇的每個人。」
心緒拉回10年前,
王琄在安寧病房陪伴父親度過最後半個月。
罹癌的父親,經急救恢復了心跳呼吸,
但從此沒辦法開口說一句話。
從加護病房轉回普通病房,才是考驗的開始。
雖然母親已早父親幾年離開,
但當時有當軍醫的父親在,
「一切有爸爸幫我們扛著,
陪我們走過媽媽離開的傷痛。」
現在躺在病床上無法言語的人換成了父親。
王琄憶及,還好醫護團隊讓他們三姊弟了解
「安寧病房不會再做侵入式治療,
是舒緩病人身體不適的緩和醫療空間」,於是,
她轉而說服當時還無法接受父親得放棄積極治療的家人,
「爸爸曾經陪伴我們面對媽媽走掉的恐懼、對死亡的害怕,
現在急救回來了,不應該讓他強忍插管的痛苦。」
她堅信,爸爸是回來陪他們準備好面對、接受死亡,
「這是父親給我們無條件的愛。」
在這段路途,不能再讓父親受苦,
要陪他輕鬆走過。
生命的安排很奇妙,
父親住安寧病房的日子,
王琄的工作恰好都排開了,
她理所當然成了能長時間陪伴爸爸的人。
每天搭最早一班車到醫院,最晚一班車離開,
「到現在我都很感謝有那段日子,
讓我又變回可以躺在爸爸身邊撒嬌的小女孩。」
每天一見到爸爸,就跟他講話,
「感謝他,告訴他我很愛他。」
王琄的父親曾擔任農耕隊隨隊醫師,
有段時日,她也充當隨隊小跟班,
「那時我就像爸爸唯一的孩子,
獨占父親的愛。」
跟父親培養了「革命情誼」,情感親密、濃厚,
但隨著長大成人,
竟然要到安寧病房,才重拾與父親獨處的時光。
有些時刻,爸爸躺在病床上眼光望向王琄,
他說不出話,兩行清淚就這麼流了下來。
「我對爸爸告解小時候不懂事,
很抱歉做錯了什麼事,
他沒法回應我,兩人對看,
卻好像什麼都懂了。」
沒有哭喊、恐懼的死亡,
才能與爸爸好好說再見
每天往返安寧病房的兩個星期,
王琄至今仍感念醫護人員
對病人及家屬從身體到心理的周到照護。
「他們各方面都處理得非常好,
讓家屬處在安心狀態。」
她曾經問當時照顧爸爸的護理人員,
為什麼會設想得這麼周到?
「人走時要有尊嚴—這就是他們顧念的初衷。」
護理師希望病人在這段時間能更舒坦,
特地去學習精油按摩,
「順著父親呼吸節奏,為他放鬆肌肉。」
嗅聞著安寧病房的噴霧香氛,
王琄身心也變得更柔軟。
直到那天晚上,醫師看父親即將彌留,
請她家人都過來醫院。
三姊弟一個個輪流跟爸爸說再見。
「我很感動的是,能在這個寧靜的地方,
跟爸爸好好道別。」
看著爸爸緩緩吸氣再吐氣,
「最後他嘴角微微上揚,給我們一個微笑,
在很溫暖的狀態之中,離開了。」
她很慶幸,沒有急遽面對生死交關的驚嚇,
沒有聲嘶力竭的哭喊,
這緩慢的過程,是給我們最棒的禮物。
「面對死亡他也不流露恐懼;
死去,也能這麼優雅。」
在安寧病房裡,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
病人有機會也有時間去眷顧家屬的心理狀態。
「這個經驗讓我有機會直視死亡,
很美,不是嗎?」她自問,
如果沒有這兩周的時間好好告別,
父親給他們的禮物,收得到嗎?
即將死亡的病人,很清楚生命將盡
在安寧病房 踏上最後的旅程
「最後陪伴爸爸的日子,是極美好的時光;
如果你的至親家人需要緩和醫療,
我建議盡可能去接受這樣的方式。」
站在過來人的立場,
王琄覺得這是一段她生命裡最不想錯過的光陰。
「很多人面對至親病痛難當,
遭逢生離死別與是否終止醫療的抉擇,
時間往往急促到來不及思考。」
若有一兩周的時間,
病人能在安靜舒適的環境受到照顧,
作為家屬,在心理上也能得到原本未設想的療癒。
王琄以為,理解生命的諸種歷程,
是全民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我們會因為理解而產生敬意,
更重要的是,要離開的人,很清楚他要走,
更能放心接受這最後的旅程。」
安寧病房,是人生最後一個度假中心,
「活了一輩子,
好不容易可以無所事事而沒有罪惡感,
能這麼任性,多好!」
她也明白,無論病人或家屬,
都有可能無法接受宣判進入安寧病房的事實,
那都是源自「對於要說再見的恐懼。」
王琄建議,民眾有機會就多去了解緩和醫療在做些什麼,
「好好地看看他,摸摸他,反倒是在陪伴自己。」
在這兒能創造很好的陪伴記憶和經驗,
「躺在那裡的人,多數時候只能被決定,
但家屬卻有機會創造新的可能,
你能跟病人說出過去不敢表達的事情,
這都是為活著的人而做的。」
創造美好的分離經驗,
不留下遺憾,正是王琄真切的體會。
在生命中活得盡興,
理解每次分別 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
「活得盡興, 淋漓盡致!」
在《當妳轉身之後》王琄飾演的女主角
已在罹癌後預知死亡紀事,
「我們現在已逐漸能接受了解自己期限所在,
而後好好生活。」
王琄自忖,現下看似隨心自在的她,
祕訣無他,就是「盡興活」三字而已。
「曾在書上看過,
『每次分別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這句話,
提醒了我要好好活!」
這時她提出了非常有趣的比擬,
「人還沒斷氣前,我們不都在安寧病房嗎?
如果一直在這裡,又何須害怕?」
她的生死觀帶有浪漫主義色彩,
「死神一直都在旁邊,
最後要離開時,就是與死神共舞,
對我來說,也是很私密、很值得珍惜的體驗。」
為了能跳出最優雅美麗的最後之舞,
「今時此刻我們都要好好對待每個相遇的朋友。」
人生走到最後,就是希望輕盈的離開,對吧?
王琄拋下一個問號,笑著轉身離開。
看更多動人好文:
- 陪老婆抗癌5年,燒掉1億台幣... 陪病家屬曝心聲:沒錢真的只能等死,台灣人一定要珍惜
- 炮仔聲女主角 李燕:世上最美的話不是我愛你,而是 我在呢!
- 「你的氣場,會吸引相同的人」學會 3 點,運用這股巨大的力量,幫你翻轉命運!
- 父親愛賭、愛嫖 又吸毒,讓呂捷童年充滿埋怨,現在 他放下怨恨,還成為補教名師!
- 三把改變你人生的鑰匙: 接受、改變、離開......
本文摘自《留下愛,好好說再見》
出版社:今周刊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Ann)
(圖/王琄的親身戲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