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好習慣的培養在職場、
人際和生活各方面都很重要,
我們知道成功人士都擁有一些共通的好習慣,
美國企業管理顧問 Ron Alford 也認為
「一切頂尖的成就都來自卓越習慣的養成。」
但他同時指出,多數人都清楚良好的習慣是什麼,
但只有少數人能真正做到。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蔡芷庭
「卓越的習慣」
到底如何養成?
如果常讀一些有關自我成長的書籍或文章,
那你對「自律(self-discipline)」這個字應該不陌生。
1. 要培養好習慣,就要自律。
2. 成功沒有什麼秘訣,
只不過是能夠堅持而已。
3. 自律才能自由,
所有的癥結都是因為你無法鞭策自己。
他們告訴你:要自律,
要堅持每天早起、讀書、學英語……
堅持下去,你就能走在別人前面。
但如果你曾有想培養一個好習慣卻以失敗告終的經驗,
不難發現「自律」其實並不容易,
明明知道做什麼才是對的,
但就是沒有動力,到底是為什麼呢?
「自律」的真相
Ron Alford認為,
我們一切的行動乃至於習慣,
都是大腦中的「獎勵機制」促成 。
這項機制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是「做了就會有收穫」,
叫做反饋;
第二是「不做就會有損失」,
叫做懲罰 。
這就是構成我們「去做某件事情」的動力來源。
想想看:你今晚加班到 12點,
明天給你發 5000元獎金,
應該很多人都會去做;
或是你今晚不加班把計畫趕出來
老闆就要炒你魷魚,你肯定也做。
「自律」的本質其實就是結果導向 ,
當反饋或懲罰結果非常明確,人自然就會自律。
「好的自律」源於「內驅力」
榮格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稱為「內驅力」,
是指人的身體自動喚醒緊張感,
產生執行任務的內部動力。
當大腦的獎賞機制對某件事產生記憶,
我們會習慣性地去執行某件事,
即使很累、很忙,「內驅力」也會迫使你去做。
Ron Alford指出,
許多商業人士都有早上讀報紙、書刊的習慣,
但這樣的「自律」
並不是建立在「強迫自己」的基礎上,
而是不這麼做他們就無法第一時間
掌握最新資訊和世界的脈動。
他們的大腦已經記憶
這些對他們的事業大有幫助的行為 ,
他們自然有滿滿的內驅力去吸收新知。
培養「好的自律」的 3步驟
現在你要做的就是提高內驅力,試試以下的方法:
1. 確認目標
當你為了自我提升去書店買了本書,
告訴自己每天早上起來要讀半個章節。
然後你發現你其實讀不太懂,
甚至讀幾頁就想睡了,
這時候要怎麼樣堅持下去?
其實你該問的不是怎麼堅持,
而是「讀完這本書對你有什麼很明確的幫助?」
如果沒有就換一本吧。
2. 讓計畫「容易實行」
一件事情要能長久持續,
無非 降低阻力與提高動力 。
所以在制定習慣培養計畫時,
要從隨手可得的方法開始。
例如堅持健身,不妨最大限度降低阻力。
健身一定要有器材、場地、裝備嗎?
不妨試試下班回家改走樓梯、
看電視時站著做些簡單的提臀動作。
3. 找出你的優勢
我們常常有一個誤解:
很多時候,我們說自己「喜歡」某件事情,
其實未必真的是喜歡, 更大的可能性
是因為自己「有能力把這件事做好」。
一件任務當我們做到得心應手,
花的時間更少、產值更高,
我們從中得到的正向反饋就越多,
也因此刺激大腦的「獎勵機制」,
讓我們不須勉強自己就能自發去做這件事,
習慣的養成也在此。
投資自己的腦袋,成就更好得自己:
- 只有 自律,才能過上理想的生活!年收破億職場女強人:想成功,除了對自己狠 沒有別的方式
- 上班偷閒、下班放鬆...小心,你的不自律,正在慢慢毀掉你!
- 自律,是你最大的底牌! 彭于晏:我沒有才華,所以用命去拼… 我不怕苦,就怕學不到東西。
- 連 諸葛亮都在用的 槓桿原理!原來成功的關鍵是:多「借力」少「盡力」!
- 20歲靠努力、30歲靠經驗、40歲靠人脈! 工作愈換愈好, 一定要懂的「6個關鍵」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Lulu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非當事人,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