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到中年,該盡的人事也都盡了,
不用再對父母的期待百依百順,
也不用再對孩子百般照顧,
把身邊該放下的義務都放手,
人生剩下的時間,是屬於你自己的!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洪雪珍
是的,夠了,一切夠了,到此為止!
我們不再是父母的兒女、兒女的父母、
公司的員工、屬下的主管⋯⋯
自己就是自己,不是某人的誰誰。
從今天起,我們想做的事,
不是哪個角色的責任,
不是應該盡的義務,
而是打從心底綻放微笑的開心事。
告別,盡義務的前半生。
從今天起,且讓我們不再做「應該做」的事,
只做「開心做」的事。
多一點自己的需求,少一點別人的期許;
多一點主動去做,少一點被迫去做;
多一點任性,少一點責任;
多一點打從心底綻放開來的微笑,
少一點來自別人的讚美。
▍中年之後,開始問:
「我要去哪裡?」
是的,夠了,一切夠了,
而且到此為止!
從出生的第一天起,
我們就一直是某人的誰誰,
盡數不清的各項義務,
以符合這個誰誰應盡的責任,
為的是讓某人或更多某人滿意,
再交換回來其他的誰誰所盡的義務,
構成一個永不脫軌,
得以運行不已的日常生活。
在這個日復一日不變的循環裡,
我們感到安全。
但是,偶爾也會氣悶,還有窒息感,
覺得迷失了,找不到自己。
在茫茫人海裡,
看到自己是芸芸眾生裡的一個小黑點,
會跟自己生氣,
怎麼花了一輩子努力認真的活著,
卻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小黑點,
而且是幾乎快要看不見的小黑點?
於是,我們會回到苦悶的十七歲,
一個中年人問著一連串少年的問題,
上演一齣奇妙的穿越劇。
「我是誰?」
「我要去哪裡?」
「我想要變成什麼樣的自己?」
這三個問題,我想了很久。
後來決定我就是我,不再是某人的誰誰,
不再做別人眼中的我,
要做自己盼著的我。
在剩下的三分之一人生裡,
我不要只做別人認為我「應該做」的事,
而是要做自己感到開心的事,
解放自己的靈魂,回到自己的位子,
重新一個讓自己滿意的人生。
▍過去,是為了別人而活
中年之後,直至閉上眼的那一刻,
能不能無憾的離開這個星球,
不在於別人怎麼看我們,
而在於我們怎麼看自己。
好不容易等到這一個時間點,
該盡的義務都盡了,
該了的責任都了了,
我們再也沒有任何理由藉口不去坦然的面對自己。
在過去,我們可以說為了給父母爭光,
所以要把時間花在讀書上,
考到一個好學校,擁有一個漂亮的學歷;
在過去,我們可以說為了拿到好薪水,
所以要把時間花在工作上,
進到一家大企業,
每天兢兢業業,擁有一個安穩的生活;
在過去,我們可以說為了子女的成長,
所以要把時間花在教育他們上,
有好的習慣及品格,打好未來的競爭基礎;
在過去,我們可以說為了家庭和樂,
所以要把時間花在維繫家人感情上,
有融洽的家庭氣氛,一起手牽手走向明天⋯⋯
這些都是義務,
因為我們不懈怠的盡心盡力,
成就了今天的我們,也滿足了他人的期許,
大家都說我們是好女兒、好兒子,
或是好媽媽、好爸爸,或是好同事、好主管⋯⋯
注意到了沒,我們都有好幾個身分,
做的事都和身分有關,
都是存活在這個社會應該盡的角色責任。
▍面對自己,反而迷惘茫然
給自己拍拍手吧!
老實說,我們做得還不差,甚至是挺好的。
對於這些身分,我們沒有一丁點對不起,
不過時候到了,爸媽年邁或亡故,
子女長大或離家,工作退休或半退中,
這些角色逐日褪去,身分一個個拿掉,
義務一天天消失,
剩下的是孑然一身,
只有「自己」這個人。
這是一生中最自由的時候,
本來應該快快樂樂的,可是面對自己時,
反而陌生,跟自己不如想像中的熟悉與親密,
隔了一層膜,甚至一堵高牆,
穿不透,跨不過,進不去自己的核心裡。
對於多數忙碌了一生的中年人來說,
這個時候反而最迷惘、最心慌、最無助,
再也躲不進任何的理由藉口裡。
說起來,也是荒謬。
當我們躲在別人身後,成為一個影子時,
感到安全無比,因為跟著走就是了,
雖然走著走著,影子不時拉長或縮短,
扭曲變形,根本不像我們本人;
等到影子要站出來成為本體時,
無所遁逃,才發現手足無措,
難以面對,也難以具體呈現自己。
所以,做自己是需要勇氣的,
不是容易的事,必須花時間,
每天一點一點的做,慢慢成形,
是一種修煉,也是一種修為,
直到有一天回頭時,
才會發現進步這麼大,
大到令自己吃驚也暗暗佩服。
▍一切,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
西方人說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只要你有一個意志,持續往前走,
路就會自然展開,現身在你的眼前。
這個「will」是靈魂的聲音,
包含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是尊重你自己,
第二層意義是變成更好的自己。
當你展現意志且無比堅毅時,
散發出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
全世界都會來幫助你完成。
尊重自己,把自己擺在優先順序的第一位,
正視自己的需求與期許。
至於別人的眼光、社會的價值,也很重要,
但它們都要退居其次,
如果與自己相互牴觸,
不是自己一味承讓,
而是嘗試要它們靠一邊站。
為什麼可以這麼篤定?
因為我們不是少不經事的青少年,
而是懂事成熟且負責的中年人,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也有能力承擔做下決定之後的責任。
這個年紀,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做,
本身就是一件開心的事。
不過在選擇做或不做時,
仍然有一個標準──讓自己變得更好。
過程中,一定會有挫折與困難,
但只要能變得更好、超越過去的自己,
都值得義無反顧,全力以赴。
變得更好之後,
為自己在過程中的努力付出感到驕傲榮耀,
便可以得到最大的快樂。
菜做得好不好吃,是比例的問題,
什麼多一點,什麼少一點;
人生過得好不好,
也是比例的問題,
什麼多一點,什麼少一點。
重點,在於那是「什麼」。
看更多深度好文,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 人到中年,才會懂得....朋友不必交一輩子,曾經好過就值得!
- 獨處,是一種能力 懂得享受獨處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 三把改變你人生的鑰匙: 接受、改變、離開......
- 到了中年 不想有病、不想煩惱,知道這 22點 就夠了!
- 真正成熟的人,從不對別人的人生品頭論足...(深度好文)
本文摘自《要獨立老,不要孤獨老》
作者: 洪雪珍 / 出版社:有方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Lenox)
(首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