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是什麼?買ETF優點有哪些?投資經典書籍 《漫步華爾街》就曾指出,市場是隨機漫步,因此最好買ETF,ETF 也已成為進來投資的主流,上漲的幅度較個股高出許多....但到底什麼是 ETF ?投資選擇這麼多,又為何要選擇 ETF 呢?
本文目錄:
ETF 原文為 Exchange Traded Funds ,中文稱為「指數股票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簡稱「指數股票型基金」,是交易方式和股票一樣的基金,由 ETF 公司發行,組成追蹤某指數的投資工具。意思就是把各式各樣的菜,放在同一個籃子子裡,讓投資人省去挑選的煩惱,直接購買一籃即可,像是 台灣50 ETF(0050) 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追蹤台灣50指數,指數成份股包括台積電、鴻海、聯發科、臺塑、南亞等50大上市公司。
美國學者研究發現,當投資個股的數量分散到 50 檔以上,可有效降低整體風險 60%,而國際股市的分散,可降低風險 70 %,ETF 持股數量都是高達上百檔,自然可以有效分散風險!
ETF 是被動追蹤指數,不需要基金經理人,費用較低,沒有人為控制的風險,比較兩者的差異如下:
ETF 在股市中交易,就跟買賣股票一樣容易。
台灣官方鼓勵 ETF 的發展,證劵交易稅只有股票的 1 / 3,約為 0.1 % ,ETF 屬於買入後長期持有的操作方式,不適用短線操作,所以被扣除的資本利得稅很少。
每個 ETF都代表著不同的股票組合,其中,台灣可以購買的ETF投資地區分成台股、陸股及港股,標的包含:國內成分證劵 ETF 、國外成分證劵 ETF、境外指數股票型基金、連結式證劵股票型基金、槓桿型及反向型 ETF、期貨 ETF...有興趣可以到 CMoney ETF 專區。
相較於台灣的ETF,美國擁有超過一千多檔的 ETF,類型多、投資區域廣,一支美國的ETF標的常包含上千隻各股表現,可以更有效達到全球投資及股債平衡,以降低風險,分為以下六大類,投資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購買
ETF種類有:股票型ETF、債券型ETF、期貨商品型ETF、匯率型ETF、槓桿型ETF、反向型ETF。
ETF 的獲利模式類似股票,都能賺配息與價差,從股利來看,只要買了 ETF 放著,每季或每月就會有現金配息到你的帳戶裡,台灣的 ETF 採年配息,通常於第四季開始發放,美國股票型 ETF 採季配息,債劵型 ETF 採月配息,另外的收益來源則是價差,ETF 所包含的企業獲利增加, 自然會提升 ETF 的淨值,讓 ETF 價格上升,相較於單一企業、單一股票風險自然減少。
但只要投資都會有風險,ETF 雖然一般是追蹤特定指數(或商品)績效表現,但可能發生「追蹤誤差」,且 ETF 價格亦會隨其所持有的市場波動。
不同的ETF有不同的投資區域與投資標的,有台灣股市、美國股市、國際股市、新興市場、成熟已開發市場、
美國債劵、國際債劵...等,如果要投資股票 ETF 又沒有任何國際金融知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投資一檔可以分散到全球各地的股票 ETF。
投資 ETF 的好處就是開之比率資訊透明,ETF 公開說明書上會清楚顯示開支金額,而 ETF 的特色就是低成本,所以選擇開支比率較低者,長期持有較具優勢。
選擇較具規模及每日交易量較大的 ETF,可以避免流動性問題、或是買進 ETF 與淨值差距過大的問題。
波動風險通常會用標準差表示,標準差越低,表示波動程度越低;反之,波動程度越高,在相同資產類別中,
應選擇波動風險較低的 ETF 。
一般來說,選擇成立三年以上的成立時間較久,才能了解該檔股票過去的運作績效、風險及交易量等等資料。
舉例來說,同樣是美國市場,有的 ETF 會追蹤標準普爾 500 指數 (追蹤全美 500 大上市企業);有的是追蹤羅素 3000 指數 (追蹤全美前 3,000 大企業),所以要觀看投資人所偏好的投資類別,而且即使是相同的投資類別,因為所追蹤的指數不同,績效也會不同。
本文由 CMoney 團隊整理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D/ 更新:2022.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