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企業財報必須遵循會計制度規定,會計制度如何會影響股票投資嗎?我們在之前討論過許多基本面分析的資料來源,例如 : 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等...從每筆帳的紀錄方式、存貨怎麼算、盈餘如何認列,到應該揭露多少資訊、何時該發布資訊都是會計制度規範的範疇。所以當然會影響!

 

本文目錄:

  1. 會計制度改變
  2. 為什麼要改用 IFRS ?
  3. IFRS 前後的差異?
  4. 有特殊算法的行業

 

我國會計制度由 GAAP 改成 IFRS

過去數十年,我們使用 ROC GAAP 會計制度。但是從 2012 年開始,上市櫃公司可自行選擇使用 IFRS ,但自 2013 年開始,所有上市櫃公司強制規定須要遵循 IFRS 。自 2015 年開始,非上市櫃及興櫃公司也開始遵循 IFRS。

 

為什麼要改用 IFRS?

將時空背景拉回 2009 年,當時已經有超過 100 個國家採用 IFRS 制度,當時預計到 2012 年時除了美國與日本外,主要經濟體都將採用 IFRS 會計制度。所以為了與國際接軌,政府決定在 2009 年開始陸續訂定政策,將台灣會計制度從 ROC GAAP 改為 IFRS 。

且 IFRS 制度有規定一年要出 5 次財務報表,除了一年4次的季報表,還有年度報表,且都是採母子公司合併的合併報表。

IFRS 比較好?

每個制度都有它的好與壞,但 IFRS 改良了舊制度的一些缺點,卻也有它自己的不足,但市場對 IFRS 制度的高度採用原因是,它使公司的比較更有公平性、提升對專業(或是投資上)數據判斷的精準度、更加透明…等等。

過去 GAAP 的規定是一種「規則」,而 IFRS 則是一種「準則」,改制後,除了 GAAP 制度下要求的資產負債表外,公司還需要提供財務狀況表。公司在資產、營收等項目上能夠更加的靈活調整,可以讓資訊在揭露時不再因會計制度而綁手綁腳,可以更忠實表達,但同時也讓一些公司藉機利用這點,操縱數字,使用財報愚弄投資人。

 

IFRS 前後的差異?

以下將著重在改制後的規定,並提幾個與投資人較為相關的改變

合併報表

主要報表改為合併報表,簡要來說就是將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財務資訊合併,作為單一經濟個體呈現。相比過往只採用企業本身的個體財務報表為主要報表,現今的合併財務報表更能綜觀集團整體的經營面貌

  • 營運和投資策略面
    1.政府機關申報資訊將改以合併報表資訊為主。
    2.外部利害關係人將會改以合併報表來審查公司財務狀況
  • 會計面
    1.須訂定集團會計政策,因為合併報表將列入子公司財務狀況

資訊接露

  • 財務報表揭露可能使成本增加 

公平價值

  • 企業可以用「公允」價值入帳
    (公允價值 fair vaule :買賣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情況下,對於商品擁有一個共同認證的的價格。在實務中,通常由資產評估機構對被並企業的淨資產進行評估。)有很多資產公司的淨值在改變會計制度後,會大幅成長,只因為遊戲規則改變,產生「看起來好像改善的」現象。
  • 可能會影響公司內部績效的計算
  • 可使同業間更具比較性

禁止適用非常損益 

  • 過去 GAAP 制度,如果有一筆平常不會發生的損益,像是匯兌損益,可以列到非常損益項目。
  • IFRS 禁止使用非常損益,投資人需要從附錄中找尋重大損益的資料。

 

有特殊算法的行業

營建業:改成全部完工才能認列營收

過去營建業可以使用完工比例法認列營收,但是現在需要等全部完工後才能認列營收,所以會看到幾乎每檔營建股,營收成長率都是暴起暴落。因為工程通常都要進行很久,可能好幾個月內都沒有工程完工。所以一些財務工具就沒辦法充分表達公司狀況(如:營業現金流量流動比和速動比)。

百貨:專櫃收入不算營收

假設遠百裡面開了間 SKII ,這個月營收有 100 萬,其中要付給遠百 20 萬的抽成。在過去會計制度下,遠百這個月營收就有 100 萬,毛利 80 萬;但改成 IFRS 後,遠百只能認列 80 萬營收。雖然改變制度前後,實際的利益完全沒改變,但因為表達方式不同,而讓資訊使用人產生不同觀感。

 

投資人要更加注重數字背後的故事,也就是經營本體,而不只是看看財報上的數字。例如:現金流量表、營業活動現金流量...等等,要去思考為什麼現金會增加?如果市場衰退,為何營收上升?營收是否作假?完整的財務報表,可以在公開資訊觀測站查詢。

 

本文由 CMoney 團隊整理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首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Andy / 更新:2022.06.28;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

如果我們的課程對您有幫助,歡迎您與更多人分享!
你可以再參考這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