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謝文憲(憲哥)
九月初,受雜誌社的邀請,
參與和名人同台的超級業務座談會,
習慣提前到達會場的我,
早早準備好所有的前置作業,
從容等待演講的到來。
距離演講前15分鐘,
以及演講後20分鐘,
我就開始被積極的聽眾請求交換名片,
縱使我沒帶很多名片的習慣,
回到家後,還是整理出一大疊,
看似認識,其實還是不太認識聽眾的名片。
寫作的過程,
時常望著書桌前數以千計的名片,
心中不免一陣涼意。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老實說,還沒當講師前的我,
很不習慣社交場合,
要不是因為業務工作需要,
必須跟客戶攀談寒暄,
但私底下的我,話實在不多。
當講師十年多來,認識的人更多了,
社交場合也好、演講授課場合也好,
不喜歡也得喜歡跟人客套互動,
換名片、記住人的名字、長相、特徵與喜好,
成為工作中的家常便飯,
但到現在為止,
我還是不習慣、不擅長社交場合,
尤其是名片的整理與後續的追蹤。
但我倒是常常收到別人對我的後續追蹤,
有時我真的很佩服那些,
能在完全不認識的人面前,
聊出所謂好人緣的人。
然而好人緣應該不只是換換名片、
臉書上常常按讚、發個簡訊、
強迫自己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語吧?
你帶給他人的感受是什麼?
我常覺得:
「我說過什麼其實不重要,
我做過什麼好像也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
『我帶給他人何種感受?』」
在社交場合中,若是帶著我們可以
「互相利用」的立場去交換名片,
我猜想一般人都應該可以察覺吧?
若您真的想要利用他,
而他也想要利用您,這也就罷了;
問題是,若是有任何一方
覺得對方帶有目的的接近,
如此的好人緣還有可能持續嗎?
尤其是那些晚間免費
或異常便宜的演講場合,
大家帶著一堆名片前來,
不用花很多時間,也不用花很多錢,
到某個場地可以一下認識很多人,
做一件看似有用,其實無用的事,
大家安慰著彼此,
有著開發客戶
或是認識貴人的喜悅與期待,
然而卻一再落空的寂寥,
甚至還不斷的後悔著,
演講確實免費,
但事後卻花了大錢買產品或課程的無奈,
您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呢?
每每想到這裡,
心中都不免浮出「葉子」這首歌中
一段經典歌詞:「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
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
花若芬芳,蝴蝶自來
我鼓勵年輕人應該多多加強本質學能,
無須汲汲營營增加人脈,
至少46歲的我這樣認為:
真正的朋友不用多,
幾個就很足夠,
人際關係以「善念」為出發,
自然吸引他人靠近。
希望憲哥以下的四點建議,
能給大家一些小小幫助:
1. 所謂的「人緣好」,
並不是您認識多少人
(名片,絕對有人比你多很多),
而是有多少圈子的人認識您,
並且將您看成夥伴。
所以千萬不要誤以為
臉書上的朋友數量多寡、
粉絲團人數,或是名片有多少,
來判斷自己受歡迎的程度,
「多餘的人際關係,
我認為不太有幫助」。
2. 與其參加言不由衷的異業學習或社交場合,
不如多讀一本書、安排家人聚會、
多與一兩位智者深交聊天、
去學一樣有用的技能、
或練習開發自己工作以外的能力,
「把時間拿來做會讓你感到興奮、
快樂、幸福的事」,
不是更棒嗎?
3. 不必勉強自己去認識不想認識的人,
量力而為就好,反倒是多多充實自己,
「多練習讓自己說出來的話,
做出來的事更有價值」,
會更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4. 貴人的臉上不會寫他是貴人,
您若認為某人不錯,
值得您學習,可以主動出擊,
發封信、寫張卡片、打個電話表達仰慕之意,
若有機會則多多互動。
若仍完全沒有這樣的機會也沒關係,
目標就是讓自己成為一束芬芳的花朵,
「提升自己的魅力,
可以吸引跟您差不多的人」,
我覺得這樣更棒。
最後,工作是工作,
人生是人生,
您不喜歡的同事或客戶,
還是要強迫自己去互動,
這點無可厚非,大家都一樣;
但選擇做會讓自己感到快樂或有興趣的事,
比勉強自己去社交來得更有意義,
「當您擁有專長領域或專精強項時,
人際關係自然水到渠成。」
本文受著作權保護,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