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自利)
是經濟學對於「理性」的根本定義
透過經濟學進行人類行為推測時
也都將「自利」作為恆久不變的條件
但是人類的決策行為真如經濟學假設的那樣單純
透過不同的賽局設定或藉由統計數據來觀察解析人類的反應
明顯的顯示
人類常不會以「自利」作為決策的唯一參考
讓我們接著看看吧!
(贊助商連結)
特別當情境是需要與人產生互動時
如注重「公平效應」
面對不公平的分配方式
儘管拒絕接受意味自己一無所有
仍有超過半數人選擇拒絕接受分配
作為分配者
仍有將近半數的人願意用公平的方式來進行分配(利他主義)
儘管這樣將減少自己獲利
在自利的框架下
對於物品出價上限應為評估後的合理價格
然而競標者卻常常付出較自己評估合理價格為高的金額來獲取物品或服務
贏得競標卻成買貴的輸家
「贏家的詛咒」其來有自
當對象由個人變為群體時
前述與「自利」相悖的行為會更加明顯
有了群體的認同
個體會更有信心(或是盲從?)
認為這樣的決策是正確的
這也是競標模式將起標價訂的較市價為低的原因一
刺激更多的人參與競標
人是群體動物
很多行為決策不能也不會僅以「自利」作為唯一考量
對投資而言,獲利既是主要目標
理性決策行為必然需要「自利」
但很多人在股市中的行為
卻明顯與「自利」的準則相悖
一、 損失趨避效應:
就經濟學而言
得到一塊錢的喜悅應該和失去一塊錢的傷心效用相等
很多賽局試驗結果都呈現—
人類會放大損失的效用
意即失去一塊錢的傷心效用大於獲得一塊錢的喜悅
(其倍數介於 1~3 之間)
這樣恐懼放大的效應
在股市對應的行為如下
1.當標的呈現虧損狀況時
投資人不願承擔損失的風險
就安慰自己沒有賣出就不算損失
也不檢討標的呈現虧損的原因
2.當標的呈現小幅獲利卻未達評估的合理價格
此時大盤開始下跌或有非關標的之利空消息
就快速會利了結來避免面對可能的虧損
3.標的股價波動極小且持續一段時間後
害怕面對未知的虧損而將標的賣出
二、 群眾效應:
投資決策主要依靠外來訊息
可能在看完一篇報導後就慌張的掛單買進
又在 10 分鐘後因為另一篇反向報導而將標的賣出
當與「損失趨避」發揮乘數效應後
就會形成頻繁進出的交易模式一
讓券商賺飽手續費的交易模式
三、現狀偏誤效應
人對於同種物品的合理價格應該一致
但實驗發現
人們賣出物品時
會要求遠高於他們願意買進此物的價格
在股市中就會出現下列行為
1. 標的價格已達預估的合理價格
繼續認定標的可以持續上漲
2.始終堅信標的價格虧損源於市場不理性
始終認定標的終將上漲
讓情緒成為投資行為主宰是高風險的行為
請確定買賣決策是經由理性邏輯分析所得
並避開前述不理性的投資行為
減少投資損失的機率和金額
是成為贏家必備的保險桿
別讓情緒主宰你
保持理性
才能成為贏家
本文由 Dolin66的部屋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