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作者:藤田孝典
「無論什麼時代,
年輕人都是辛苦的。」
大多是熟年世代的人才會說出這種話。
「戰後有一段時間,就連食物都相當匱乏,
我還是在什麼都沒有的狀況下,
想盡辦法努力向上獲得成功。
活在現代富裕時代中的年輕人,
跟那時候比起來根本一點也不辛苦。」
我時常遇到帶著笑容,
說出這些話的高齡者。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有些年長者 因為年輕時吃過苦
便要人「趁年輕 多吃點苦」
首先,每個人對於辛苦的標準皆不相同,
這其中也包含了個人價值觀不同的問題。
若是不設身處地思考,
應該沒有人能體會他人的辛苦或痛苦吧。
在年輕時努力過的高齡者,
通常都會要求年輕人也必須付出一樣的努力。
企圖強迫他人接受
「趁年輕時多吃點苦」這種單純且平面的理論。
或許有些突然,
但我想在這裡說明「貧困」及「貧窮」的不同。
過去或許的確是物質匱乏的貧窮時代。
但是,周圍的人們也都處於一樣的狀況之中,
即使生活窮困,卻也會隨之形成
能夠補足貧窮空洞的人際關係或是連帶感。
以前物資少,但人際間的 連結強
現在卻不是…
也就是說,即使物資匱乏,
但人際關係卻相對豐富。
比起現代,
有更多人藉由自助以及他助等方式獲得了援助。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又是如何?
家人、親戚、鄰居的叔叔、阿姨
難道會在他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嗎?
有像以前那麼便宜的租屋可以選擇嗎?
他們知道年輕人即使在職場上
也被分為正職與非正職員工,
因此難以架構起應有的工作夥伴意識嗎……
"> )
人生 已被先天的「運氣」決定
與「努力」毫無關係…
在研究年輕人的「困苦」狀況時,
「吉尼係數」(所得與資產不平等,
相當於顯示貧富差距的指數之一)
或是貧困率相對高漲的現象可說是相當明顯。
當貧富差距擴大,也代表貧困人口擴大。
實際上依照年齡分類來看相對貧困率,
在最近二十年裡,
二十到二十四歲男女的貧困率約上升了十%。
年輕人的生活貧困狀態跟二十年前相比,
已經產生了相當驚人地惡化。
人們根據是否能出生在擁有資產的家庭與否
而被分為「得天獨厚的人」與「平庸無奇的人」。
而這差距更因為正職員工與非正職員工
這種雇用制度而加劇擴大。
也就是說,
人生的大致走向都被先天的運氣所決定,
與努力與否毫無關係,
要擺脫這些命運並非容易。
這也代表只要努力就能成事,
只要努力就有回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然而,在年輕人之間
也無法理解 對方的痛苦
另外,在年輕人之間
也有著另一個巨大的鴻溝。
那就是即使是同個世代的人,
也無法理解或是分擔對方的痛苦。
得天獨厚的人從年幼時
便就讀私立幼稚園、私立小學,
接受了父母相當金額的教育投資。
周遭當然也都是高所得的家庭,
他們自然而然都是與跟那些人締結朋友關係。
若非他們主動,
否則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
貧困或是低所得的人或是環境。
另一方面,就如我在第一章所提出的案例,
各位已經看到那些面臨驚人困境的家庭狀況,
「平庸無奇的人」必須一輩子面對那些缺陷。
而在同個職場分別存在著正職及非正職員工。
即使他們的工作內容相同,待遇卻大大不同。
這麼一來,工作上便難以產生團結意識,
進而相互協調達成目標。
正職勞工也沒有多餘心力拔擢非正職員工,
整體結構本身就相當難以改變。
根本無法達成同工同酬的狀況。
"> )
貧困和階級差距 已經固定了
只靠努力,是無法成功的!
在社會結構上,
即使從一開始就身處於無法努力的環境,
或是即使努力也沒有回報的環境中,
沒有金錢及資產的年輕人
還是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感到自責。
但過時的想法卻認為
目前擁有金錢或資產的人
都是單純依靠努力才獲得如此成果。
這只會更加強化這一類的悲劇。
兒童的相對貧困率為十六.三%(二○一二年),
若是原生家庭為貧窮所苦,
兒童就無法獲得充分的教育資源,
不得不放棄就讀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的機會。
貧困或階級差距簡直已經完全固定化,
且不斷地再製。
日本已經急速失去了只要依靠努力或實力
就能獲得成功的公正以及平等。
我認為有必要讓年輕人
都能踩上「相同的起跑線」,
讓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努力及實力。
而依據原生家庭的所得多寡,
教育資源的分量
來決定孩子們的就讀學校或是未來,
更是一大錯誤。
本文 擷取自:貧困世代
作者: 藤田孝典 出版社:高寶
更多精彩內容在這本書中,推薦給大家!
【book可能的任務】粉絲團
透過閱讀,開拓知識
透過閱讀,增加話題
透過閱讀,放鬆心靈
我們提供「書摘」、「讀書心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