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22K 變成 31K
錢變多了但問題還在
教育部研擬「補助企業提供實習及聘用方案」
的31K計畫來了!也就是為解決學用落差,
如果企業讓大學生實習半年以上,
教育部將每人發給企業2萬元補助,
但實習生畢業後,如果被該企業聘為正式員工,
且薪資達3萬1520元以上者,
每人再發給企業2萬元補助。
教育部預計每年補助5000人,
最快8月新學期實施。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每年的手法都一樣
認為用錢就可以解決問題
看到這樣的訊息,讓我感觸好身,
台灣的教育與職訓政策與手法幾乎是雷同,
都缺乏務實與創新概念,
都認為只要用錢就可以解決問題。
1995年起,在職訓局、職訓單位、
工業總會等擔任評審及評鑑時,
就已看到這種現象至今依然如法炮製。
每年年初,公部門都會在網上公告招標教育培訓訊息,
當然就會有很多學校、社團或是自然法人參與投標。
在投標後必須先經過資格審查,
如果符合資格者就會進行後續計畫的簡報。
在簡報中主辦單位會邀請不同產官學者參與評審,
並依據評審委員共同分數評定入選名單,
接者就是安排簽約及展開後續計畫執行。
培訓的就業人數明顯下降
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這樣嚴謹、客觀的評審過程,
到最後所培訓出來的就業人數,
第一個月大都是還好,
但是在經過三個月至半年後,
當初就業的人數就明顯下降,原因在哪裡?
原因在於企業需求與教育培訓根本是兩回事,
因為教育培訓完全無法迎合企業的需求。
學到了專業技巧
但卻沒教做人與應變技巧
一位經過培訓單位三至六個月的專業教育培訓後,
理論上他的基本工作技巧是具備,
但是進入職場後卻面臨品德、個性、
溝通及其他因素造成離職,
而這些在教育培訓時都是很少的課程。
也就是在一個培訓課程總時數裡,
專業技術學分幾乎佔90%,
其他只剩下10%的觀念理念、溝通等課程。
這樣的教育培訓出來的學生,
當然專業技術是很強,
但是到了職場的應對就無法勝任了,
也就是只教他技術,卻沒教他做人與應變技巧。
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
品德技術依樣重要!
以職訓這樣的情況來看學校,
不也如此的教育培訓方式嗎。
學生在學校裡縱然擁有很多張的專業證照,
但是到了社會仍然是面臨前述就業的問題。
因為這些學生大多數是眼高手低的狀況下,
企業當然給的薪資就不可能會超過30K了,
因為企業要的是具有競爭力及有品德的學生,
這種需求與學校教育當然就是有所落差了!
早期企業徵才條件依序是:學歷、技術、品德。
但是現在企業要的人才依序是:品德、技術、學歷。
因為無形價值的品德是無法被取代,
這也是企業在塑造企業文化最根本的元素。
但是有形的技術是可以被取代,
學歷是可以隨時再選擇機會進修,
這種現象與趨勢,教育部與學校應該都知道!
每項新政策都該多方評估後在實施
而不是實施後再評估
因此當一項新政策在推出前,是否先停、聽、看,
並先行徵詢與訪查是否可行,有效果?
然後再做整體計畫,
以免又造成只要數字不要真相的窘境。
同時最擔心的,是我們還再用過去學理的經驗,
去告訴現代非常專業與實務的老闆,
做未來無法確定的決策與決定,這樣可行嗎?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想看更多 投資誌 的精彩內容
歡迎將我們 加為好友 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