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喜歡嘗試新事物是人的本能,
也是幫助我們適應多變環境的技能。
但過程中的辛苦,和離專業的遙遙無期,
容易讓我們在開始前就打退堂鼓,
或學了一陣子後半途而廢。
與學習相關的理論中
最廣為流傳的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從完全不會到學會一項技能,
需要總共一萬小時的練習才能達成,
相當於一份全職工作做五年。
曾在 TED 演講的自學名師
Josh Kaufman 對這項理論不以為意,
因為在他成為新手爸爸後,
生活變得極為忙碌,
擠出一萬小時才能學好一件事,
這門檻實在太高了。
因此他研讀了許多文獻,
發現 「一萬小時定律」在廣為流傳後有被誤用,
相關的研究是針對成為某領域大師等級的案例,
如果目標只是要學會一項技能,
其實不需要到一萬小時,
因此他提出了「黃金 20 小時」理論。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生活報橘
根據學習曲線,
學習最費力的是從零開始的階段,
而從不會到學會,
你只需要堅持 20 小時。
這裡並不是指連續 20 小時,
而是每天花 45 分鐘,
一個月後就會見效了。
當然,用的方法不對,
就算花再多時間效果都是有限的,
因此 Josh Kaufman
提出了讓更有效率的練習方式,
讓學習效果更佳:
1. 將這項技能
拆解成幾項子技能
一項技能都是由好幾個子技能所組成的,
以學會英文為例,子技能可以分成
口說、閱讀、聽力、寫作等等,
依情境又可以分成生活會話、商務用語等等。
把技能拆解後,
你只要根據你的目標
選擇需要的子技能練習即可,
例如你的目標是可以和外國人聊天,
那你首要練習的技能就是聽和說。
一項技能可能包含數十個、數百個元素,
不可能每個都很熟練,只要針對其中幾個就行了。
除此之外,拆解技能
還能讓抽象的目標變得更具體,
我們會更清楚要做些什麼
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
2. 從失敗中自我修正,
是更有效率的方法
為了學習一項技能,
我們可能會報名很多課程、
買了超多本書,
但就如沒下過水的人學不會游泳一樣,
沒有任何實作經驗,是很難學會一項技能的,
等你上完所有的課、
看完所有的書後再開始做,
已經不知道花費多少時間了。
因此,從實作中大量失敗,
並從失敗中自我修正,
是更有效率的方法。不用害怕犯錯,
唯有犯錯你才能知道怎麼讓自己做得更好。
3. 移除練習障礙
大腦的天性是好逸惡勞的,
因此定好了你的學習計畫後,
盡可能把會干擾計畫的物品移除。
例如手機會讓你分心,
那就在練習時間內先把它擺到較遠的地方。
意志力的資源是有限的,
把它花在自己想學的東西上,
別把它耗費想玩又不能玩的拉扯之間。
4. 至少練習到 20 小時
無論是學新的樂器、
學投資理財還是學新語言,萬事起頭難,
但只要堅持 20 小時,跨過最初的障礙,
後面的練習就會如行雲流水般順利許多。
另外,學習最大的障礙
不是經驗、聰明程度,而是情緒。
不要因為害怕自己看起來很笨、害怕挫折感,
而放棄去嘗試任何想嘗試的事,
先給它 20 小時的機會吧!
投資自己的腦袋,成就更好得自己:
- 只有 自律,才能過上理想的生活!年收破億職場女強人:想成功,除了對自己狠 沒有別的方式
- 上班偷閒、下班放鬆...小心,你的不自律,正在慢慢毀掉你!
- 自律,是你最大的底牌! 彭于晏:我沒有才華,所以用命去拼… 我不怕苦,就怕學不到東西。
- 連 諸葛亮都在用的 槓桿原理!原來成功的關鍵是:多「借力」少「盡力」!
- 20歲靠努力、30歲靠經驗、40歲靠人脈! 工作愈換愈好, 一定要懂的「6個關鍵」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Lulu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非當事人,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