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 30年,天天吵架!不是不愛,只是缺少理解…他們靠 4件事,再次動心

 

結婚 30年,天天吵架!不是不愛,只是缺少理解…他們靠 4件事,再次動心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常言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因為在婚姻生活中,

為了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夫妻往往犧牲了談戀愛時的悸動與浪漫...

然而,該怎麼做才能維持幸福婚姻?

本文透過作者分享 4個小事件,

讓我們一起發現婚姻中的美好~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廖玉蕙

 

愛,是凡事將心比心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開始熱衷於煮咖啡,

興致高昂地在大街小巷蒐集各式的煮咖啡器皿:

滴泡式、蒸汽式、虹吸式,

最後,我獨鍾情虹吸式玻璃瓶

起起落落的一眼分明。

然而,相較於蒸汽式的不鏽鋼和滴泡式的塑膠,

玻璃的脆弱易破,

真教一向粗枝大葉的我膽戰心驚。

不管如何小心翼翼,總還是時常失手。

那日,吃過晚餐,外子正在廚房洗碗,

我陪著在餐桌前聊天,順手收拾著桌上的剩菜,

冷不防,袖口掠過桌子邊兒的虹吸式玻璃瓶,

瓶子應聲倒下,又破了!

這是當月打破的第四個玻璃瓶,

我幾乎要惱羞成怒起來,

怎麼會這樣不小心呢!

 

更氣人的是,每次打破東西,總教外子看見,

一個那樣的玻璃瓶雖說叫價只五百九十元,

但一個月打破兩千多元的瓶子,

怕要比喝掉的咖啡還貴哪!

我憂心外子會取笑我的粗心,更惱怒自己的無能,

正想著如何來為自己辯護,

面對水槽洗碗的丈夫轉過身來,只淡淡說了聲:

「哦!這牌子的咖啡容器品質很差,

好容易破,小心!你可別割傷了手!」

 

我愣在當場,差點兒哭出來。

這話原是我準備拿來防衛用的,

卻讓丈夫搶先說了。

在那樣一個昏暗的冬日廚房,

我登時立誓用一輩子的柔情

來報答外子那一句體貼動人的言語。

 

將心比心的仁厚心腸,

不僅止於對待外人,

對待另一半尤其需要。

很多人在外頭溫良恭儉讓,

回家後,就明顯變得隨興且粗糙,

覺得自己人直說無妨,毋須矯飾,

往往傷人卻不自知。

 

外子那日搶了我的潛台詞,

說明了他充分了解太太所面臨的窘境。

「品質差」的話,如果讓我說了,絕對是卸責;

他搶先說了就變成體貼,解除了太太的尷尬,

其後當然得到太太的優容,少做了好多的家事。

 

 

愛,是愛屋及烏的溫柔

父親新喪那年,為免傷痛的母親獨守著偌大的屋子、

日日反芻著死別的痛苦,

我邀約母親北上小住,

讓孩子天真的親暱,撫慰母親的孤寂。

然而,喪偶的母親終日神情恍忽、落寞,

經常得經重複敘述才能得體問答,

迥異於平日的精明幹練。這般的變化,

讓作為女兒、女婿的夫妻暗暗擔心著,

不知如何化解。

而住了幾日後的母親,

終究還是藉口有事待理,執意回去。

母親決定回去的前一晚,臨睡前,

我和外子提及此事,外子吃驚地說:

「怎麼會這樣!不是才剛來嗎?

星期六我還報名了參加公司辦的自強活動,

想帶媽媽去散散心哪!」

 

次日清晨,我躺在床上,

聽到習慣早起的母親

和正要去上班的外子在廚房中的對話:

「我今仔日欲轉去了,這幾天真多謝!」

「敢就要這麼急?敢有啥代誌?

加住幾日敢袂使(不行)?……」

「袂使得啦!住幾落日囉!

好來轉了!厝內還有代誌哩!」

「要無,安捏好麼?您今仔日轉去,拜六以前再過來,

我拜六欲帶您參加阮公司的自強活動,

坐小火車去內灣,抓蝦仔、烘肉(烤肉),

聽講很好玩哪!……一定哦!

莫袂記得(別忘記)哦!」

對話聲因顧忌著屋裡尚有人高臥未起,

隱隱約約的、斷斷續續的,

我側耳傾聽著,沒聽到母親是如何回應的,

但大門關上前的剎那,

我還聽到先生一逕殷殷叮囑著:

「莫袂記得哦!這個拜六哦!一定哦!……」

幾十年過去了,母親已然謝世。

而先生這句深情的話語,

卻一直在我腦海中盤旋。

每回,我只要想起那一個清晨,

便不覺幸福地微笑起來。

 

外子對母親體貼的刻意安排,

或者因為口拙,或者因為羞於表達情感,

都只默默地付諸行動,從來不曾以言語誇示;

然而,十幾年來,這些點點滴滴的溫柔,

逐漸建構了婚姻當中最結實的根基,

我豈能不銘記在心。

剛結婚時,我滿腦子風花雪月,

常為男人的務實木訥、不夠浪漫,感到微微的失望。

如今,才知最深刻的情感不在燦爛嬌豔的花朵裡,

也不在情人節的巧克力糖中,

它原是植基於柴米油鹽中不落言詮的諸多設想裡。

最纏綿的情致往往只在細水長流的溫柔中。

對另一半的家人好,

就間接顯示出對另一半的愛,

這是無庸置疑的。

 

 

愛,是情緒被接受

人際溝通是當今的顯學。

一般都承認,溝通之道首重傾聽,

傾聽不能光靠耳朵,

是不是用心往往是關鍵所在。

很多的傾訴,志不在得到建議或評斷,

常只是為宣洩心中的不快,

這時,公民道德拿高分、

堅信益友必以諫諍為職志的傾聽者,

便往往要感到挫折連連。

一位朋友跟我訴苦,說她那學音樂的丈夫,

本來教音樂教得好端端的,

就因為一位親戚想便宜頂掉一台切麵條機器,

突然觸動了丈夫從小喜歡做麵食的心事。

一整個夏天,天天和她討論提早退休去賣麵的構想。

她絞盡腦汁和他鬥法,找各式理由勸阻,

諸如公公必然反對、

工作辛勞、創業不易……等等,

丈夫不為所動,

堅持那是他一生最大的夢想,希望太太成全。

 

當所有反對的理由統統失效,

冷戰熱吵全不管用後,

幾乎被煩死的太太終於想通了,

誠懇地和丈夫說:「我反對是心疼你吃苦,

不過,這些天,我想來想去,

人長這麼大,還有一些理想是幸福的。

只要你考慮清楚,不管做什麼決定,

我統統支持,如果你還是決定賣麵,

爸爸那裡,我負責去遊說。」

說也奇怪,從那以後,

丈夫絕口不再提賣麵的事,

一樁原本以為相當棘手的事,忽然灰飛煙滅。

那位太太嘆口氣下結論般說道:

「男人真是讓人想不通呀!」

 

有時,抱怨只是一種宣洩。

人生的道理誰都懂,

只是情緒來的時候,較難以控制。

當另一半抱怨的時候,

他未必需要正確的建言或道德教訓的提醒,

他需要的是被理解,

甚至得到共鳴的回饋。

所以,此刻最理想的策略,要嘛就靜靜傾聽,

要嘛就用肢體語言表達你的同情,

甚至奮臂攘拳、同仇敵愾也在所不惜。

這時,最聽不進去的是義正詞嚴的道德勸說。

你越反對,他必越堅持,

因為一直有人站到對面勸說,

言語辯解就成當務之急;

因為期待得到對方的理解,

這時常常就淪為失去理性的抬槓。

想要改行賣麵的丈夫一旦得到太太的支持,

就有餘裕開始冷靜思考

執行時可能得面對的諸多挑戰,

他不再只是浪漫,他會回歸現實。

正確的人生指南,

就等情緒平緩後的適當時機再說吧。

 

 

愛,是用心被看見

有人問:「你們沒有常常在台中,

老家園子裡怎能蒔花、種樹?」

「我們用自動灑水器。」

我回,一旁丈夫哼哼兩聲。

有人問:「園子裡居然果實纍纍,你們有施肥嗎?」

「沒有啊!人傑地靈,我們是綠手指。」

我回,一旁丈夫哼哼兩聲。

有人問:「院子裡的落葉、綠草,如何維護?」

「它們會自生自滅,不用擔心。」

我回,一旁丈夫哼哼兩聲。

 

有人問:「院中的樹木需要剪枝嗎?」

「我們純任自然,萬物自有其存活之道。」

我回,一旁丈夫又哼哼兩聲。

客人走了,我質問外子:

「一直在那裡哼來哼去!到底是怎樣啦!牙痛啊?」

外子冷笑不語,出到院中,

戴上手套,拿起耙棍,在草皮上耙呀耙的,

一堆又一堆的枯葉像一座座小尖山。

外子把我叫出到院中,

丟來一副手套,一個大袋子,說:

「讓你來為它們『自生自滅』吧。」

我訕訕然接過,開始彎腰撿取落葉至袋內,

邊剪邊唉呦、唉呦地喊不是人幹的,

腰痠背疼,感嘆說:

「『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詩人真會掰,聽起來好詩意,其實……」

丈夫冷冷接口:「撿拾落葉要人命。」

咦!還押韻哪。

 

我忽然明晰記憶起:丈夫施肥時,

從花架上撒下的陽光,曾閃亮了他的灰髮;

耙葉時,一頭一身淋漓的汗水;

拉藤時,刺破的雙手和刮到的臉頰上疼出了皺紋;

一日,爬梯剪枝時,還從梯上差點翻落;

一陣天旋地轉,到醫院掛了急診,

原來抬頭望天,震動了耳石。

「自生自滅」說,原來是太太記憶衰退。

 

 

很多事,經常被無視地忽略,

被無感地視為理所當然。

夫妻家常就這麼一日日轉為制式常態,不再新鮮。

若能將眼、耳和心打開,

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且經常用心思考,

將會發現更多的美好值得感謝,

理性地觀看有助情意的開發。

夫妻的相處,有許多細節

有待有心人用眼觀看、反覆咀嚼,

將生出更多滋味。

 

家人相互靠近的練習

 

本文摘自《家人相互靠近的練習
作者:廖玉蕙 /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Ann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

 

時報出版

撰文者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times.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