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漪
有個朋友的母親,晚年時有心血管的問題,
每次發作時,家人都將她送醫急救。
到了她 97 歲那年,又有一次嚴重的發作,
她的家人擔心大概救不回來了,
但她的主治醫師說,有種新藥上市,
問他們是否願意試試看?
家人中沒有人敢說:「不必了。」
於是老太太就試了新藥,
等她幽幽地從昏迷中甦醒,環視身邊的家人,
雖是氣若游絲,卻說了幾句重話。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她說:「我好不容易覺得這次可以走了,
你們,是誰出的主意?
又把我給弄了回來?
你們說,我們家還有多少金山銀山,
能夠這樣折騰?!」
然後,老太太疲憊的閉上眼睛,
懶得再搭理家人。
當我朋友跟我說這件事的時候,
她的表情既無悲傷也不憤怒,
只是感到無奈而已。
在那個年代,任何人處在那樣的情況,
大概都很難跟醫生說:
「不必嘗試新藥…...就…...順其自然吧!」
最近幾年,人的觀點和國家的法律,
都有一些改變,人的選擇也多了些。
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我想過怎樣的生活?
當家庭中有人罹患需要長期照顧的病,
無論患者的年齡如何,
「花錢如流水」的隱憂是絕對會浮現的,
家人和患者也都瞭然於心,
除非是一個十分富裕的家庭,否則對一般人來說,
錢,從哪裡來?能撐多久? 該怎樣運用?
萬一錢花光了,病人沒有痊癒,也沒有過世,
而且不知道會拖多久,
錢就成為大家的心頭重擔,
家人的相處和生活方式都會深受影響。
「要用什麼態度把錢的問題處理好?」
這個問題根源於-
「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
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在晚年,
對於「要以何種態度和方式,
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是該有個想法的。
人可以選擇活得像「全世界都欠他」,
也能平靜愉快的過完一生。
我認識的一位父執輩,因為一個意想不到的原因,
在幾天之內,從一個硬朗老人變成四肢癱瘓,
在床上躺了八年才走。
可想而知的,他請了外籍看護。
他的老婆孩子,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
「唉,我這是什麼命啊,一輩子省吃儉用,
就是想留點錢給孩子,這下子可慘了,
錢都給了那個越南來的…….
我怎麼不死啊我,早點死,還能剩一點給你。」
覺得被剝削 所以又去剝削別人
這些話讓他的子女很尷尬,
不知該怎樣搭腔,乾脆就不理他。
老先生和她的妻子認為:
既然棺材本都給了這外籍看護,
可得充分利用才行,
給外籍看護加添了很多原本不該她做的事。
老人並不會想到籍看護離鄉背井,
晚上幾乎無法完整睡好一覺;
經常吃飯吃到一半,被叫去處理屎尿和黏痰,
因為他們心中存著「外傭花光了我所有的積蓄」這個觀念,
老人在人生的最後八年,
始終以「被剝削」的態度來看他自己的生活,
來看周圍的人,活在「不甘心錢都給了外人」的鬱悶中。
前面這位老先生對金錢的態度,
其實是有很多可以稍加探討的,
例如:「一輩子省吃儉用,
要把錢留給子女,有必要嗎?」
或是,我的錢都「給了」醫院和外籍看護了,
您真的是「給」嗎?
或是別人賺的也是應得的辛苦錢,
還有:「到底子女是該辭去工作回家照顧老人,
或是出外工作然後把薪水的三分之二
給外籍看護或是給安養機構?」
這些不同措施的差異性和利弊在哪裡?
上述這些問題的抉擇,其實不該在問題發生以後,
而是從年輕到老,每個人生重要階段
都去想一想,做些沙盤演練。
我不是個思慮最周全的人,
但我願意分享我的一些淺見:
首先,如果我有孩子,
我會把他們培養到有獨立謀生的能力就好。
我不會為了留錢給孩子天天吃剩菜,
捨棄任何嗜好和休閒,只為把錢留給孩子,
如果我病了,我還是可以選擇我要被治療到何種程度,
我不會選擇傾家蕩產來延續生命,
世上沒有人是不可或缺的……
這一類的事情,現在有非常多的出版品、
講座、醫療和社福機構,
都在協助人面對高齡社會必然有的問題:
手上的資源已耗盡,只剩下老貧殘…...
人該怎樣未雨綢繆?為自己的生命重新定調。
孫大川的臉書
另一種相處的藝術
前幾個月吧,我在前監察院副院長
孫大川先生的臉書上讀到一篇文章,
給我開了新的視野。
我們年輕時曾經是光啟社同事,
印象中他一直是個溫文儒雅的卑南族紳士,
他那篇文章的大意是提到他年逾百歲的母親,
在最近幾年是由一位印尼的女子孟納(譯音)照顧的,
孟納跟大川一家人相處融洽,
她最大的夢想就替家人蓋一棟新房子,
努力工作也很節儉的地過了幾年,
這夢想終於實現了!
孟納的家人用手機傳來新房子的照片,
孟納快樂的跟大川一家人分享她的喜悅,
我記得大川那天在臉書上大約是這樣寫的:
「孟納給我們看她印尼的新家,
家人在門前合照,她為我們介紹她的父母、兄弟和老公,
好一個滿懷希望的大家庭。
她看著我的老媽媽説:『房子是老阿嬤給我們的。』
我聽了心頭不免一酸,
想到她十幾歲就遠赴阿拉伯幫傭,輾轉再到台灣;
離開父母、丈夫和孩子,
就為給自己的家族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何其堅靱的靈魂啊。
(孫大川的高齡母親與孟納。圖/張大川)
而我們能參與她們逐夢的工程,
應該也是一種特殊的福分,
我答應孟納未來新居落成時,
送她一幅老媽媽卑南族盛粧框好的照片,掛在客廳,
紀念我們兩家這段不可思議的相遇,
和永遠道不盡的感激。
前幾天嫂嫂傳來哥哥姊姊們為孟納慶生的照片,
可惜沒能親自參與,特別寫下這段文字,
當做給她的生日禮物。 2018.7.14。」
大川用了「參與」兩個字而不是用「幫助」,
這個精緻的區分讓我印象深刻。
雇主與受雇者之間,到底是誰幫助了誰?
真是很難界定,在大多數的實況中,
這份幫助應該是相互的吧!
外籍看護幫助雇主照顧長輩,改善生活品質,
雇主幫助外傭養家、逐夢。
這裡面本來不該存在著
「我的錢都給他們花光了」的想法。
當那天來臨前
你可以做好準備
如果您不是那種家財萬貫的人,
偏又生活在一個既高齡又少子化的社會,
有限的錢要怎麼花?
是無論怎樣都要拼命留住一口氣?
或是生活品質重於壽數?
現今也有一些新的法令或思維角度可供參考,
當某個時刻來到,某筆錢非花不可,
例如:請外籍看護在家照顧,或是送安養機構等等。
既然橫豎每個月都得花好幾萬,
那麼至少我們還可以選擇以何種心態去看這份關係,
這筆花費,是一路怨嘆到底?還是感恩?
是要珍惜這份善緣?想辦法過得開心一點?
任何態度和價值觀,都不是一天養成的,
無論我們現在是病弱老人或是照顧者,
或者我們將來勢必會成為老弱或照顧者,
想想自己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或是用什麼心態去看那些必然會面臨的開支,
如何分配支出那有限的資金?
早一點釐清,未來的日子會更平靜快樂些。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 / LULU)
(首圖/shutterstock,非當事人,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