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意見,其實不是來自對你的關心
而是一種「想要證明 我的想法才是正解」的渴望
這種人,往往習慣於
向別人強迫推銷他們自己的想法。
然而,這樣的話語,不僅讓聽者疲憊,
也讓這些急於證明自己的人,活得辛苦……
(以下為《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2》書摘內容正文↓)
來自陌生人的安慰總是很煽情,
但有時候,那些安慰在本質上
是他們「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
如同「我是真的為你好」。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有一種人 太在乎別人想法
急於證明 自己是對的
很多人活在世上的意義
似乎就是「為了證明自己」,
似乎總是想對別人說:「我告訴你,
我是正確的,你不相信我,是吧?
好,那我證明給你看。」
信任我的,我為你死;
不信任我的,我讓你悔。
為「證明」而戰,一路走來,
他們都在試圖通過
證明自己來讓別人理解自己,
相信自己。
所有的「證明者」都很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說,
活得無比辛苦。
他們一邊感受到為了不妥協、退讓而拼搏的苦,
一邊仍給自己打氣,逼迫自己熬過所有磨難,
為了爭那口氣,誓死也要扛到底。
理性人 vs. 證明者
當你正在忙著,
有人突然跳出來罵道「你就是個騙子」,
只要不關自己的事,
「理性人」會覺得這種人「沒素質」,
一般懶得理睬。
「理性人」只會在意極個別的自己重視的,
或比他更有影響力的人怎麼看他,
根本不會在乎其他人怎麼看自己。
但是「證明者」會停下來想:
「他為什麼說我是個騙子?
我哪裡欺騙他了?我哪裡招惹他了?
他這樣說,旁邊的路人都在看我,
人家還以為我真的是騙子呢。
不行,我必須要證明給他看。
他這人一定是‘有病’,
我要讓他承認他的問題,
我要讓周圍的路人都明白我不是騙子,
是他‘有病’……」
「證明者」習慣性地
把別人口中的「你」同化成自己,
而不是理解和接受各自的認知力。
「證明者」總是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
無法接受任何差異,
所以總會在
某些在別人看來平常的事情面前覺得詫異。
比如,如果有人迷信「因果思維」,
就會成天說一些奇怪的邏輯理念逼你接受,
比如他們會說:
「你爺爺殺了人,所以你會得皮膚病,
你弟弟會殘疾……」
「是不是因為你交了兩個男朋友,
所以老是做噩夢,感情一直不順……」
「是不是因為你小時候打死過一條蛇,
所以得了╳╳病一直不好……」
倘若你不信的話,
他們會覺得你沒信仰而暴跳如雷。
「證明者」往往忘了
每個人的生命獨特性
還有人會拿一些類似
《╳╳開餐廳犯了殺生業,所以沒兩年就家破人亡》
這種標題的文章給你看,
如果你不贊同他們的觀點,
小則吵架,大則絕交。
他們會自動遮罩自己不想知道的一切現實,
卻一味地按自己的喜好斷章取義。
他們不承認這世界的多樣性,
不懂得每一個生命個體,
都應該有各自的生命軌跡。
正因為
每個人有不同於他人的獨特經歷,
才有了一個絕不雷同的認知體系。
有些人凡事只從自己的認知出發,
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
卻完全忘了,
對方也有一個獨特的生命體驗場,
有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認知體系。
有時候,即便我們使用換位思考,
也無法對他人的一切感同身受,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
守住自己的界限,不去侵犯他人的界限。
把道理 化為內在知識
才是真正的獨立思考
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
基本上培養的是我們的記憶和認知能力,
除了死記硬背書本的知識外,
就是被要求做什麼,或被告誡什麼不能做。
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卻從來沒有被培養出來。
所以,對網路上轉載的一些東西,
很多人如果不是專業人士的話,
是缺乏鑒定能力的,
只能憑感覺去接受自己能理解的東西。
凡是他們感覺有用的,就會轉上一遍。
我們常說,「不打擾也是一種修養」,
可是很多人沒有這種邊界感,
他們不知道自己胡亂給別人散布或傳播的資訊,
對別人來說其實是一種騷擾。
知名作家王小波在《縫扣子》一文中寫道:
我有位阿姨,生了個傻女兒,比我大幾歲,
不知從幾歲開始學會了縫扣子。
她大概還學過些別的,但沒有學會。
總而言之,這是她唯一的技能。
我到她家去坐時,每隔三到五分鐘,
這傻丫頭都要對我狂嚎一聲:「我會縫扣子!」
我知道她的意思:她想讓我向她學縫扣子。
但我就是不肯,理由有二:
其一,我自己會縫扣子;
其二,我怕她紮著我。
她這樣愛我,讓人感動。
但她身上的味也很難聞。
假如我那位傻大姐學會了一點西洋學術,
比方說,幾何學,一定會跳起來大叫道:
人所以異於禽獸者,幾稀!
這東西就是幾何學!
這話不是沒有道理,
的確沒有哪種禽獸會幾何學。
那時她肯定要逼我跟她學幾何,
如果我不肯跟她學,
她定要說我是禽獸之類,並且責之以大義。
至於我是不是已經會了一些,她就不管了。
我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她能學會這東西,
而是說
她只要會了任何一點東西,
都會當作超級智慧,
相比之下那東西是什麼 倒無所謂
很多人 懂很多道理
卻依然沒過好這一生
是啊,很多人自以為
「只要會了任何一點東西,都會當作超級智慧」,
比如知道「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言語忍,忿自泯」等經典名句,
就以為自己懂得了整個「人類文化經典」,
而事實是,
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這些句子的真實含義,
也無法憑藉這些知識
在現實世界裡準確地定位自己。
懂得道理,和將其內化為個人的思考,
轉化為指導生活的理念,是兩回事。
那些我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不可能真正地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
正如很多人所說:
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沒能過好這一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對於自己都不明白的道理,
就不要再以「師者」的姿態向別人灌輸了吧。
我們應該要有一定的界限感,
知道什麼是自己該做的,
什麼是不該做的。
渴望用一點點道理拯救自己和別人的人生的人,
追求的不過是「一本萬利」,
或「不勞而獲」罷了。
維持彼此舒服的界線
相互尊重
所以,做好自己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
不管別人的事,不去侵犯他人的界限,
是讓自己快樂且維繫良好人際關係的法寶。
因為人類本來就是一個
需要彼此深度合作的物種,
每個人都需要依賴自己的同類,
不可能完全不接觸,
所以「求同」是必要的。
與此同時,我們要明白,
「存異」也是有必要的。
所以,我們應該在一個彼此都感覺舒服的範圍裡,
通過契約或協議的形式完成需求交換,
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越俎代庖」或強行約束。
存異,是尊重個體界限,
接受所有的不同,而不是陷在恩怨糾纏中。
那些願意體諒我們的人,
我們公平報之,多加體諒;
那些只想我們體諒的人,
不好意思,
我們沒必要丟下自己去體諒他。
本文摘自《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2》
作者:慕顏歌、出版社:采實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Ann )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