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而活,停止「在意他人眼光」!哈佛畢業的她:一輩子很短,你管別人怎麼想?

為自己而活,停止「在意他人眼光」!哈佛畢業的她:一輩子很短,你管別人怎麼想?

 

【我們想讓你知道】

當我們把別人的目光看的太重,自己的生活就會越來越不愉快。你的價值,應該由你自己決定!閒言閒語的人,就是他們日子太閒,那你還管他們做什麼?誰讓你快樂?誰讓你憂鬱?誰讓你寫作?誰讓你讀書?誰讓你歌唱?誰讓你跳舞?誰讓你演奏?誰讓你聽從?誰讓你反擊?誰讓你鬆手?誰讓你哭?誰讓你笑?誰讓你思?誰讓你在?誰讓你動?誰讓你靜?誰讓你活?誰讓你死?

 

(中略)

 

文 / 尤虹文

 

想死,是因為 沒有調諧好跟自己的關係

開悟不是從紅塵跳出我常常想,為什麼我喜歡的作家最後都自殺身亡呢?海明威、吳爾芙、三毛。吳爾芙是英國天才作家,九部巨作,丈夫無條件的愛,卻試過吞藥自殺、從窗戶跳樓。她五十幾歲時,在口袋裡裝滿石頭,走進河中自盡。上天有好生之德,萬物皆生生不息,連微小如螻蟻都辛勤的生活,為什麼這些知名作家就得自尋死路呢?為什麼我曾經在夢想終於成真,事業逐漸邁向高峰,卻差點想結束生命呢?想死,因為活不下去了。想死,因為沒有調諧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想死,因為身體找不到心,心找不到身體。

當我不想死了,我就想,那我來開悟吧。其實連開悟是什麼都不清楚,只覺得脫離人生苦海,去除這個臭皮囊包袱,那不是挺好嗎?不管要我怎麼做,只要不要當人,不要受苦,就好了。我記得當時,每次問法師什麼時候可以開悟?法師就會笑著說:「來,坐下來,靜靜喝茶。」當一個人想要開悟的原因,只是想逃避痛苦人生,又怎麼可能開悟?開悟不是從紅塵跳脫出來,而是能夠勇敢面對人生必須要經歷的一切。

 

(中略)

 

活得像自己

常聽人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重要。其實跟「自己」這個人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你跟誰在一起?你媽?你爸?女兒?老公?好朋友?當然是你自己。設想,當自己跟自己的關係都還沒處理好,你能處理跟戀人的關係嗎?老公老婆的關係嗎?父母的關係嗎?婆媳的關係嗎?子女的關係嗎?你每天急急忙忙出去認識人、交朋友,你認識你自己嗎?你都無法讓自己成為你想要的樣子,又怎麼能要求別人成為你想要的樣子?你還沒把自己的能量場整理好,又怎麼成就更大的場?當一個人不斷想控制別人時,是因為他根本無法控制自己。在我們調和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肉身和識神的關係之後,就更容易調解跟父母、跟伴侶、跟孩子、跟社會、跟金錢、跟職場事業的關係。

 

你管別人怎麼想?

費曼博士名作《你管別人怎麼想:科學奇才費曼博士》,講述費曼博士和他太太阿琳的關係。費曼博士在普林斯頓時,收到一盒阿琳送他的鉛筆,筆身是墨綠色,上面鑲著金字寫著:「理查親親,我愛你,貓咪!」禮物很棒,但是費曼博士擔心其他教授看到筆會嘲笑他,所以就試圖用刮鬍刀把名字刮掉。第二天,他又收到一封妻子寄來的信:「想把鉛筆上的名字刮掉?你難道不以擁有我的愛為榮?」然後是英文大寫字體:「你管別人怎麼想?」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這個故事留在我的腦海裡,多年來仍舊印象深刻。

身為一個過去長久被訓練出來的乖乖牌,在舞台下在乎父母、老師、樂評的看法,在舞台上時時刻刻想討好聽眾的我來說,費曼太太阿琳的表現真是太道家了。別的教授怎麼想,跟費曼博士有什麼關係?跟阿琳有什麼關係?別人怎麼想,是別人家的事,我們唯一能管的,是自己家的事。很多時候,我們都忘記了自己,反而活成了我們在乎的人想要我們活的樣子。費曼先生在乎其他教授的看法,所以他甚至願意把心愛的妻子為他鑲上的名字給刮乾淨。

 

我決定自己的價值

我記得我剛被哈佛錄取時,一個很優秀的高中同學打電話給我。她長得瘦小卻非常努力,全校大概就是她的背包最沉,裡面裝的全是 AP 教科書。她之前從來沒有打電話給我,接到她的電話我很意外。她說:耶魯、史丹佛、哥倫比亞,所有她申請的名校都錄取她了,唯一沒有錄取她的就是哈佛。她語氣中難掩失望,講到一半停了下來,不再作聲。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她,空氣似乎凝結。最後我說,我相信你不管到任何地方,都會非常傑出。她笑了笑說,謝謝你,不過我想,我還是去找我的心理諮詢師談談吧。其實我當時應該說的是:「親愛的,你管哈佛怎麼想?」哈佛不錄取你,你的人生就結束了嗎?哈佛有哈佛的看法,那是哈佛的看法。你有你的人生,你的交響曲還長呢。

或許因為這位同學從小就有一個準則,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所以她做了所有努力,就是要上哈佛。是這個僵化的內在模式讓她痛苦,並不是哈佛沒錄取她讓她痛苦。哈佛只是外緣,真正造成我們痛苦的,都是內因。我們必須向內看,把跟自己的關係處理好,將痛苦從根拔起。如果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看法,那該有多好?如果真的希望不管別人怎麼想,首先內心必須是強大的,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跟自己的關係。

 

不需要太過在意 他人的評價

如果把生命的價值跟外在浮動的標準掛鉤,一定會痛苦。我不斷在學習,尋找跟自己生命相關的標準,而不是外在的標籤準則。我記得我的第一本書剛出版時,我將書送給一位禪修課認識的文壇老師。我親自去請益,結果那位老師翻開我的書,當場把我的書批評得一無是處,我坐在那裡聽他訓斥我一個多小時。回來後,我特別傷心,甚至為我的書感到丟臉,根本不願意再繼續推廣書。

如果當時我了解真相,我就會告訴自己:這位老師的看法是他的看法,我的書是我的書。他的評定標準沒有好壞對錯,就是他的標準而已。他的標準完全不能決定我的書的價值,我決定我的書的價值。我為了他的看法,付出了多少代價?差點連自己的書都不要了。如果活著總是為別人的標準或是情緒負責,就會活得非常心酸,非常累。

 

處理好自己的關係 才有辦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

安住心神每一份關係,都是老天送給我們的禮物;每一次磨難,都是讓我們明心見性的機緣。痛苦的時候,可以感謝痛苦:感謝痛苦給我一個機會,以假修真,好好的向內看,是什麼東西讓我覺得痛苦。隨時關注身體舒不舒服情緒是否穩定,不要再被外面的標準看法帶走了。處理好自己跟自己這個最重要的關係之後,這一生中,還有三個關係很重要:跟父母的關係、跟伴侶的關係、跟子女的關係。仔細想一想,我們的煩惱,很多時候不就是因為這幾個關係嗎?我從小出國,在美國憂鬱的那段時間,我跟父母的關係非常糟糕。我完全拒絕回台灣,也不願意讓父母來美國看我。一個跟自己關係處理不好的人,自然不可能跟父母關係處理好。我把我的痛苦,都怪罪在父母身上。

我陷入一個自我模式,認為他們在我最難熬的時候,從來沒有關心我。其實,他們一直在我左右,是我把心門關閉了,把自己鎖在那個白色的小宿舍房間,我到美國的第一個家。每次遇到困難,頭腦就會把我帶回那個悲慘的克里夫蘭小房間。外頭是寂靜無聲的冰天雪地,十五歲的我剛下飛機,抵達空無一人的宿舍,抱著兩個大行李哭慘的畫面。

我的慣性痛苦模式是:我遇到困難時,沒有人在我身邊。我的痛苦不是因為我的父母,而是因為我的看法,我數年來一成不變的內在模式,導致我的深層痛苦。只要我不轉換這個模式,就快樂不起來,我跟父母的關係也不會改善。但是當我提升了我的思維高度,當我的身體慢慢得到關注和治療,我就慢慢脫離那個痛苦畫面,切換到一個新的模式:真正的安全感,是安住在我的身體裡,不是安住在我跟父母的關係裡。這樣一來,我和父母的關係轉好了,我不再埋怨他們沒有陪我到美國,因為我知道,罪魁禍首是我,不是他們。

最後,人生中一切的關係,都是能量信息交換:你要贏得江山,你就要拿一些東西來換;你要享受榮華富貴,你就要犧牲一些其他的人事物。

 

看更多好文,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摘自《因為身體記得:告別憂鬱症的療癒之路》,作者:尤虹文、出版社:天下文化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Stella )

天下文化

撰文者天下文化

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的理念,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出版超過3,800萬冊、4,000種書籍,全年發行量可堆砌59座臺北101的驚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