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工作是不委屈的!暢銷作家用 1 段故事告訴你:就算在職場受傷,也一定要 感謝這 2 件事

采實文化

采實文化

  • 2019-11-05 16:46
  • 更新:2021-05-14 15:02

沒有工作是不委屈的!暢銷作家用 1 段故事告訴你:就算在職場受傷,也一定要 感謝這 2 件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

當你對於自己的生活訂下了期待,努力便有了意義;當你的工作跟生活能相互成就,付出便有了價值。走到現在的位置,你一定有所累積,也有所割捨。但你有沒有回顧這一路上的自己,多麼努力所爭取而來的成長?包括物質需求的滿足,比方說有車有房、不愁吃穿、買得起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有額外的興趣等。回顧物質的需求並不市儈,馬斯洛提到人的基本需求,物質上的滿足是其一。工作幫助我們累積養分,滿足物質所需,對於財富能自由的掌控,同時生活品質有所成長,這是多麼值得感謝的事啊!

 

文 / 方植永(小安老師)

 

小麥是媒體企劃編輯,一直都很喜歡這份工作,懷抱著改變媒體風氣的使命,每天都勤奮努力著。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受了不少的傷,才擁有今天的成績,然而最近卻時常覺得空虛、感到心累,即便知道應該要堅守自己的理念,仍會有需要妥協跟犧牲的時候。小麥說:「我沒有後悔選擇這份工作,只是內心的憋屈感,總會讓我有種喘不過氣的煩悶。我以為經歷了那麼多,自己早已不再迷惘,卻還是時常隱隱作痛著。」

 

在工作中尋找意義?

如果你對小麥的話感到心有戚戚焉,表示你在職場上擁有一定的累積與成就,而且對於自己正在做的工作是具有自主性(Autonomy)、掌握性(Mastery)以及使命感(Purpose)的。自主性,是具有主宰自己行為跟選擇的態度;掌握性,是對自己現在具備的能力有相當程度的信心,且想要做得更好;使命感,是渴望自己的工作能對他人有所貢獻。A.M.P 是心理學中很重要的激勵元素,意味著你應該會因此而感到滿足,但為什麼還會感到迷惘呢?

因為我們誤以為要在工作中找尋意義,或是賦予它一個意義,好讓我們充滿動能能突破每一個難關與挑戰;然而,真正帶給我們動力的,是來自於生命中,某個期待被滿足的價值。每個人對於生活的意義設定都不盡相同,有的人希望平平安安的渡過一生,有的人希望改變現況中的某個窘境、有的人希望帶給一家子溫飽、有的則希望證明自己的能力等。透過工作的努力付出,來幫助自己達到那個重要的意義,工作是一個實踐你對於生活期待的手段,當你明確知道自己的核心(Why),將會延伸出許許多多個執行方法(What)。

班很重視幼兒教育,大學期間便開始兼職當英文家教,教導幼童在快樂中學習語言。海倫是小學老師,某一天與班聊到彼此對於教育的想法。班說:「我雖然還沒有孩子,但我真心希望台灣的孩子能夠多元化的學習成長,不是填鴨式教育,而是能夠有機會培養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海倫問:「嗯,那你有想過跟我一樣在學校當老師嗎?」班點頭回答:「有啊,但目前教育體制仍有升學上的考量,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全方位的學習,所以我選擇從小學前開始著手,小孩還沒有這麼大的學習壓力,多面向的才藝教導跟啟發思考學習,在學齡前應該也是家長們比較能夠接受的時間點。」海倫嘆了口氣說:「不過現在大家生得少,對於孩子的成長期待可能更高,有些家長從幼稚園就開始要求成績跟表現。你應該無法想像,小學生的競爭也很大。來自家長跟學校的壓力,往往會影響我的教學方式,有時候會覺得很沮喪,跟我原本教學的初衷好像有點距離。」

班點頭回答:「在教學路上的挫折我相信不會少,畢竟每個人對於怎麼教導的想法不盡相同,但我知道自己的中心思想是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論用哪種形式教書,我一定要記得這個重要的意義。」

 

感謝,因工作得到的一切

當你對於自己的生活訂下了期待,努力便有了意義;當你的工作跟生活能相互成就,付出便有了價值。班喜歡教書的工作,同時間也知道可能會面臨到的困難,他試著看到事情的全貌,不是過度正面,也非全然悲觀。我相信海倫在一開始成為老師的時候,肯定也是滿腔熱情,但多年後,她只看到了自己無法改變的部分,而沒看到有多少學生受到她正面的影響。

走到現在的位置,你一定有所累積,也有所割捨。但你有沒有回顧這一路上的自己,多麼努力所爭取而來的成長?包括物質需求的滿足,比方說有車有房、不愁吃穿、買得起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有額外的興趣等。回顧物質的需求並不市儈,馬斯洛提到人的基本需求,物質上的滿足是其一。工作幫助我們累積養分,滿足物質所需,對於財富能自由的掌控,同時生活品質有所成長,這是多麼值得感謝的事啊!

除了物質需求的成長,還有心理需求的滿足,比方說被人尊重、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任務達成的成就感等。當我們還是職場新鮮人的時候,多少會碰到需要妥協的情況,不見得每件事情都如預期,有時候需要為了五斗米折腰,甚至還可能懷抱著一些不甘願。走到今天的成就,回顧過往的時光,你會發現自己打開許多被侷限的枷鎖,可以改變的事情更多了、權限與選擇多了,這些無形的需求滿足,點滴都是我們成長的證據。

 

感謝,一直以來都認真努力的自己

泰國曼谷一位七十三歲的熱炒店老闆「痣姐」,從小為了維持家計在縫紉工廠工作,原本以為自己會成為專業的縫紉師傅,後來因工廠大火,她只好回到家中幫忙經營麵店,但這一做激發了她對於廚藝的熱情,痣姐每天都在鑽研做菜,但失敗的比成功的多。此外,家中的麵店是路邊攤,時常會被警察開單追趕,讓當時的她感到十分挫折。而在二零一八年曼谷米其林指南大賞中,痣姐成為唯一獲選星級餐廳的曼谷街頭小吃,更被美食評論家譽為「炒鍋上的莫札特」。接受訪問時,她回顧自己的過往說到:「我不是一開始就很順利,一路辛苦走來,有許多淚水跟汗水夾帶在這個榮耀當中。幾十年來每天站著做飯超過十三小時,每一道菜都必須由我親手做,但我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是我覺得有趣也熱愛的事。」已經如此知名的痣姐,也有需要妥協、感到委屈的時候。得獎後的她,有時需要配合政府進行觀光政策的宣導,關店不營業;有時還得進行廚藝教學。這不見得是痣姐原本開餐廳的初衷,也不是最熱愛的項目,但她知道這些都是累積的過程,也清楚看到了自己一路走來的成績。

電影冠軍大叔說到:「為自己奮鬥叫生存,為愛的人奮鬥叫做生活。」你知道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而這麼努力嗎?這裡面所謂「愛的人」,除了你在乎的對象之外,還包含了自己。我們鮮少肯定與感謝自己。感謝自己過去的選擇、感謝一路以來不放棄的堅持、感謝自己不斷努力過好每一天……我們跟這麼努力的自己,說了些什麼?「謝謝你,在我最需要勇氣的時候,願意踏出第一步。」「謝謝你,在每一次的危機當中,還能臨危不亂的處理事情。」「謝謝你,願意積極面對每一次的挑戰,想辦法去克服這些困難。」「謝謝你,在我最需要專注的時候,身體健康平安。」我們的身心,也需要鼓勵,工作中受了傷,別在生活中還糟蹋自己。也許我們不像名人,有機會接受採訪,但適時的幫自己做個回憶錄,看看這一路走來,我們戰勝哪些困難與低潮,習得哪些新的技能與成就。我們都太習慣往前衝刺,而忘了回頭看看自己刻劃了何種的美景。請看著那些傷疤,好好的感謝,它陪我們走過的戰功與碩果。

 

看更多好書試讀,提升你的職場競爭力:

 

本文摘自《職場會傷人》,作者:方植永(小安老師) 、出版社:采實文化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Stella )

采實文化

采實文化

【采實文化】健康生活.心靈勵志.親子童書 采實文化,致力幫助個人與家庭,達到理想生活。專注「健康養生」「健身減重」「人文關懷」「心靈療癒」「親子教養」「童書繪本」,精心製作的每一本書,都是為了讓讀者遇見更好的自己,更安康的生活、更淵博的知識、更強韌的心靈、更美好的未來。

【采實文化】健康生活.心靈勵志.親子童書 采實文化,致力幫助個人與家庭,達到理想生活。專注「健康養生」「健身減重」「人文關懷」「心靈療癒」「親子教養」「童書繪本」,精心製作的每一本書,都是為了讓讀者遇見更好的自己,更安康的生活、更淵博的知識、更強韌的心靈、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