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珮婷Betty
求學的時候,在升學制度下,
只想一路過關斬將往第一志願前進。
甚至到大學聯考,都是以考高分、
念好學校做考量,對自己的興趣懵懵懂懂。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在外商公司,當然有很多外國人,
也有很多在外求學的同事。
老實說,我不覺得在智商、在能力上差很多。
差最多的,是他們比我早很多知
道自己喜歡什麼、要往哪個領域發展,
早很多去探索自己的興趣、
去了解自己的潛力,
所以彎路走得少,目標近得多。
問自己 : 十年後,
你想要怎樣的生活?
在工作的這幾年,在外商公司的訓練下,
我也開始有一套自我檢視的方式。
大家在生日的時候會吹蠟燭許願,
我生日的時候會給自己一杯咖啡的時間,
打開履歷表,看看過去這一年
做了什麼對履歷表加分的事。
最基本的,把這一年來做的專案、
業績檢討、團隊成長和工作的亮點,
盤點與自己當初訂的目標有什麼差異;
再想想一年中又增加了什麼新的技能、
立下了什麼里程碑?
有什麼可以新增在履歷表上,
又或把過去的記錄打破,
可以更新在履歷表上的。
但我花最多時間的,
不是在這些修改上,
而是問我自己:
十年後,我想要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不是只有工作,
最關鍵的,是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二十九歲那年,是我最惶恐的一年,
當時已經在廣州工作一陣子了,
覺得快要進入而立之年,
感情沒有寄託,
在外商不斷減編的趨勢下,
台灣的位子越來越少,
自己似乎離家越來越遠,
有一種不斷游著踩不到地、
望不到岸、扎不下根的感覺。
我喝了口焦糖瑪奇朵,開始想,
我四十歲的時候,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
我希望有可以自由調整的工作步調、
希望團隊能分擔更多日常運作的工作量、
希望能從業界大老們身上繼續學習、
希望能開始接觸各種機構協會,
並開始回饋社會;希望能做媽媽、
陪陪家人,讓家人安心。
希望財務能力比較充裕,
讓爸媽能享受我工作帶來的成果,
還希望能健健康康。
透過這些生活期待,
開始把四十歲的我形象化。
為自己做選擇,且做好準備
能夠自由調整工作步調,如果不是創業,
就必須得在公司裡擔任主管級以上的職務,
而且得是有帶團隊的主管,
才會有人幫忙分擔工作量、一起奮鬥;
希望能有產業、機構協會、政府關係的加乘,
就必須要當上公司代表或代言人才能做到。
要當上媽媽,讓家人安心,
這可能要繼續留在台灣,
並且得努力挪出時間來找伴、生小孩。
要財務能力好,那薪水不能差;
要健康平安,也要騰出時間運動、
調整身體狀態。想繼續做專業的行銷人,
勢必要往總部走;想創業當老闆,
要花的時間和心力勢必多更多。
所以,在台灣當外商公司總經理,
可能是我最好的選擇。
而十年後要在台灣當外商公司的總經理,
我現在還欠缺什麼呢?
我需要在行銷領域更上一層樓,
讓行銷能力成為我堅強的核心能力。
我需要不只一個品牌的歷練;
台灣市場小,總經理很難只扛一個牌子。
我需要帶更大的團隊、
更強的部門協調和合作能力。
我需要業務能力的加持;
在外商愈來愈集中化的狀態下,
台灣總經理必須要有業務能力來搞定客戶。
所以,我第一個四年,
要能坐上行銷長的位置,
還必須是要有高行銷預算的公司,
確保我有夠多的廣告製作、
能歷練夠多的行銷專案,
有夠多的新品上市、
夠多的消費者研究,
有夠多的公關活動、
夠多的行銷工具能運用。
這我在P&G、在肯德基,
一點一滴的練習著基礎4P
(價格Price、產品Product、
促銷Promotion和通路Place)
的實地演練、如何打造品牌、
如何建造消費者模型,一步步把基礎打穩。
列出清單,持續執行
接下來的三年,
要能有多品牌、多品類的管理經驗,
要能有更多跨部門的專案經歷,
要能有更大的團隊、影響更廣的層面,
不單只是擔任行銷長,
而是要成為領導團隊中的重要人物,
總經理的左右手。
於是我在肯德基和GSK
(葛蘭素史克製藥公司GlaxoSmithKline)
得歷練更多的品牌與品類、
更多的跨部門合作,
方能開始往上茁壯。
再接下來的三年,要能直接帶領其他部門,
要培養業務能力、建立客戶關係;
要在行銷領域有地位、在業務領域有聲音,
要能參與並開始管理整體財務報表。
不但要帶領團隊,更要建立組織文化。
所以我在GSK和雅詩蘭黛集團開始面對客戶,
甚至自己帶領業務團隊,往橫向發展。
先設定自己未來十年的理想生活,
設定明確目標後,
再倒推回每一個階段需要做到什麼,
來達到這個期望。
每次生日,除了吹蠟燭許願,
我總會問問自己,
下個十年,我在哪?在做什麼?
點選文章,看中年以後,
該如何經營自己的人生👇
作者: 黃珮婷Betty /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Julie )
博客來:https://bit.ly/2ymZmEV
金石堂:https://bit.ly/2J4bDlQ
誠品:https://bit.ly/2yo9GMR
讀冊:https://bit.ly/2RWtkHS
時報悅讀網:https://bit.ly/2CnBq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