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ardo da Vinci, Mona Lisa (1503–1517)。圖/Wikimedia Commons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達文西的作品
繪於1502,也就是十六世紀初。
整幅畫其實並沒有很大,只有77X53公分
高度大概就是一個男生的平均身高。
(很多有名作品都是超過上百公分的)
達文西用了一種技法
叫做sfumator漸隱法
若您認真的看著這幅畫 右圖的臉部特寫
會發現蒙娜麗莎的笑是若隱若現的
很難去猜測它真正的表情
這種神祕感產生了莫名的吸引力
蒙騙了觀者的眼睛
看一下臉部放大圖
會發現這張臉沒有任何地方有明確的界線
鼻子兩側,嘴唇的邊界,眼睛的輪廓
全部都是朦朦朧朧的。尤其是眼角跟嘴角
我們最容易分辨一個人情緒的地方
全部都溶入了陰影裡
這些朦朧 造成了我們視覺上的不確定感
而一股神祕的氣氛
自然就從這種不確定感裡面生出來了。
繼續看下去...
Leonardo da Vinci, Mona Lisa (1503–1517)。圖/Wikimedia Commons
另一方面再看看整幅畫的背景
左右的地平線竟然是不對稱的!
左邊的地平線比右邊低了許多
也就是我們的視覺如果集中在左邊時
因為地平線較低
會覺得蒙娜麗莎的姿態比較直挺
而集中在右邊時則相反 這個大膽的手法
也在畫面中造成視覺的不確定感
更襯托了整幅畫的神秘氣氛。
聽完了對於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畫作
精闢的解析後
這位厲害的藝術家是誰呢?
原來是英國曼徹斯特藝術學校畢業
旅英的台灣藝術家-小筑
台大資工畢業起薪平均約五萬
而她卻毅然決然放棄穩定高薪工作
受到家人朋友們的極力勸阻
仍堅持自己的夢想
大二時發現比起寫程式這件事情
其實更喜歡藝術、喜歡畫畫、創作
但是在整個教育體制當中
畫畫不被視為一件可以當工作的事情
它就只是一個興趣而已,為了讓爸媽安心
原本要休學的她
也勉為其難將課業修習完成。
畢業後放棄了
人人稱羨的工程師之路
後來她告訴自己:如果我想做這件事情
那我為什麼不認真做
於是開始接觸各種藝術領域的機會
自己去找外面喜歡的老師學畫
也自己從零開始研究藝術史。
進入師大美術碩士班
以及英國曼徹斯特藝術學院。
在英國求學時
發現創作是非常自由且被尊重的事
就算是老師也會一再跟你確認
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現在的做法有往你想要的地方前進嗎?
那一年,她花了整整十天
努力想走遍巴黎的美術館
每一幅作品
她都當成一封與藝術家的書信,
她傳遞她的訊息
且努力去接收每一幅作品的生命痕跡,
情感也好,故事也好,去體會多少年前
自己還未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
那個拿著畫筆的故人,
究竟擁有一個什麼樣子的生命靈魂。
藝術不該是
只有專業的人看得懂
它可以從日常生活中
慢慢陶冶
在台灣辦展覽的時候
只要不是具象的東西,
就很容易得到
「看起來很厲害 但我看不懂」的評語,
會有一種立刻把自己隔絕在外
拒絕理解的狀態。
而在英國展覽的時候
隨便路人都可以跟你聊作品,
都會很直接地提出他的想法
就算那些想法一聽
就知道不是藝術專業的人
他們也會很直接的告訴你,
我喜歡這裡的配色跟感覺
或是會去跟你討論一些
你為什麼會這樣想之類的問題
我覺得這種互動很好
也因此啟發想要推廣藝術沒有標準答案
是任何人都可以打開心胸
去理解或討論的想法。
它本就是人對於更美好的事物的追求
或是對於真理的探尋。
您有想過為什麼蒙娜麗莎是蒙娜麗莎
畢卡索是畢卡索嗎?
您有曾困惑於到底是畫得像好看
還是畫的抽象厲害嗎?
您曾經有過參加某個藝術畫作展覽
雖然租借了翻譯耳機
但對於藝術品的介紹還是似懂非懂的經驗呢?
一幅畫被「生」出來
有他獨一無二的背景與原因
他乘載一個時代,一個有限的生命
一個有限的生命,拼命的記錄,成了畫作
就好似多了一些能見到永恆的曙光
但是一幅畫卻作為獨立的個體而存在著
當創作者歸於塵土,時代被歷史湮沒
這些穿越時空留存下來的,便成為一個時空的橋樑
連結兩個遙遠的世界
小筑
現在是個藝術工作者
也是藝術史的講師
喜歡創作/喜歡讓更多人
認識藝術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