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7 8 年級生年輕時,
台灣產業轉型失敗,股票房市一覺不振
從小補習學英文,
長大被迫領22k,
還要被說沒競爭力...
每個月上繳勞健保與稅金 養4 5年級生
沒錢敢生小孩,
還要被他們靠北說 年輕人只敢追求小確幸
人家中國人都有狼性,
台灣年輕人都是廢物
也不想想,7 8年級生
要收拾4 5 6年級生留下來的爛攤子
還要被他們酸,被他們罵
引自PTT。
往下看看...
就像《貧困世代》作者藤田孝典
在前言中提出的議題:
「社會大眾對年輕人們的態度
是否仍與高度經濟成長期時毫無二異?」
到了現在,社會大眾仍時常對年輕人說:
「年輕就是要多吃苦」、
「年輕時候只要辛苦一點,
之後就會輕鬆了」等
像是經驗談般的訓斥或鼓勵。
過去或許的確是如此,
薪水不僅逐步上升,
也會正常給予獎金,
工作即使辛苦卻也會讓人願意繼續咬牙努力。
或許對他們來說,
傷害家人的繭居年輕人就等同於無可救藥的懶惰存在。
但是,用這種想法
看待現代的年輕人真的好嗎?
就我看來,於現代日本社會體系中
痛苦掙扎的年輕人們,
就像是「無法從監獄逃脫的犯人」一般。
不知不覺中,甚至是一出生
就注定了「貧困」。
他們受到創造出這困境的社會結構擺佈,
讓人相當痛心。
《貧困世代》的產生
並非來自現代年輕人的不努力,
他們因為雇用環境的激烈變化,
陷入了一輩子貧困的困境。
年輕人若是沒有政策或環境的支援,
就越來越難脫離窮忙族(Working Poor)。
無論是臺灣或日本,《貧困世代》
已經是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大議題。
藤田孝典亦提到
拯救《貧困世代》的關鍵
便是年輕人要為自己發聲:
貧困世代是政策及社會體系
在特意之下創造出來的結果。
在泡沫經濟崩壞之後為了削減人事費用,
只好犧牲年輕人來延續企業成長或經濟成長,
甚至是整個體系的延續或是存續。
也因為如此,從一九九O年代後半開始,
非正式雇用的人數便被特意增加,
同時也讓年輕人的貧困問題擴大。
年輕人必須注意到這個社會結構上的問題。
若是不出聲選擇默默忍耐,
政府預算便會跟現在一樣,
完全無法分配到年輕人身上。
若是出聲要求改變的力量加強,
政府也應該無法置之不理。
可惜的是,我們完全看不到政府
展現認真面對貧困世代的意圖。
在政策上也都傾向責任在己論,
無法找到突破貧困的出口。
但若是年輕人不發聲,
社會就會認為年輕人無論受到什麼待遇
都不會抵抗,進而讓生活變得更加困苦。
本文 擷取自:貧困世代
作者: 藤田孝典 出版社:高寶
更多精彩內容在這本書中,推薦給大家!
【book可能的任務】粉絲團
透過閱讀,開拓知識
透過閱讀,增加話題
透過閱讀,放鬆心靈
我們提供「書摘」、「讀書心得」等等
↓↓按個讚,與您一起「閱讀」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