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近半數的大學生仍然痛苦於
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工作
為什麼我們一天比一天成熟
卻越來越不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但是其實這真正含義是
有沒有勇氣面對和足夠的努力去爭取我想要的!
有很多管道是可以學習的
也有很多條路可以去試試
我們看專家怎麼說 ...
(贊助商廣告)
高等教育理應是散播新知與啟迪思考的地方
但讀到大學、碩士畢業的人
有多少人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或熱誠而念的?
離開學校以後,真的能學以致用的又有多少?
尤其當資訊傳播越來越快速
學歷的價值也越來越低落
是不是該好好想想:
花那麼多的時間心力
你所追求的究竟是什麼?
有一天,我太太問我
她是否有攻讀博士的必要
博士(Doctor)是學歷架構中最高級的頭銜
許多老一輩的台灣人
對博士可是敬佩有佳
我對我太太說
"如果你是對該門學術有濃厚的研究興趣
透過學校進修才能
用較低成本學到系統化的知識
那就去吧!
但如果只是為了日後職場薪資可以提升
或者學歷文憑的榮譽感
那不妨再三考慮
或者打消這樣的念頭"
我回想起和一位經濟學者的討論
因為我大學主修化學系
但我在財經領域的研究和成果累積
遠超越自己在化學領域的成就
我自己研究總體經濟和金融投資已經數年
即使是和經濟相關領域出身的學者討論經濟相關議題
也能侃侃而談
對方好奇我如何自學
金融財經相關資訊
我的回答是:
興趣加上網路科技
透過網路可以取代學校老師
只要你有主動求知的精神與態度
中學到大學就學期間
我養成了充分的科學研究
尋找統計資料、邏輯分析
數據線圖化分析等必要能力
而且許多國家把國家運作的
相關經濟數據資料庫上傳到網路
加上網路收尋引擎的功能越來越齊全
綜合這些因素
我可以高效率地融合這些資料
整理出更有意義的資訊
因為我對這方面的研究有濃厚興趣
我甚至還會額外研讀其他領域來補強經濟領域
例如:研究美國經濟
必須了解美國產業發展中相當重要的汽車產業
美國很早就有私人企業建立公路系統
因為領土廣大,城市間的距離相當長
很多運輸都是靠貨車完成
1956 年後由美國政府主導開發公路系統
公路是美國主要的運輸模式
一個美國家庭沒有車根本寸步難行
美國製造業相當發達
完善公路網、能源產業、普及的汽車
出了工廠以後當代步工具
推升美國的用油需求
美國的汽車業也是美國製造業中最重要的環節
就業人數相當多
美國政黨在選舉時也會釋出利於開車族的政策
從美國人的
開車里程、買車的價位
開車的品牌、車廠的就業人口
汽車業務銷售員的人數變化、車輛貸款的變化
就能有效的推論美國的經濟狀況
換句話說
我必須了解美國的
-發展歷史
-國情特性
-地理環境
-政黨政治
才能了解美國汽車業對美國的重要性
這是主動追求知識的結果
不需要擁有大學學歷、碩士,或是博士的門檻
我就能透過網路獲得這些資訊
然後自己再融會貫通
成為屬於自己的知識
在資訊流通不夠快速的時代
誰能掌握資訊上的優勢
就越有機會成為社會中的上層階級
隨著資訊越來越流通,掌握資訊還不夠
懂得如何解讀資訊
才能有機會翻轉自己在社會階級的地位
大學高等教育是接觸新知識和學習解讀知識的殿堂
因為教授和學者可以獲得國家資源
或者透過和民間企業產學合作
將知識研究的效益極大化
一般民眾要搭上這種研究效益增值的列車
進入高等教育是相對低成本的做法
透過數年的時間
還可以獲得學術研究的證明
但是在華人社會或是許多國家
這種高等教育的本意被學歷主義取代
大量的學生進入大學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
不是學術研究或學習技能
而是為了求得文憑
以便未來職場競爭或加薪
在台灣,高等教育鬆綁後
就學名額大幅增加,1991 到 2014 年
大學在學學生從 25 萬暴增到百萬
碩士和博士的人數增加更驚人
先不論這些學子的求學真正目的是啥
在學歷供給成長太快的影響下
學歷的「威力」貶值已經是注定的趨勢
尤其是學歷能帶來財富的「附加價值」漸漸的縮水
對於 1990 年代後的新世代來說
文憑主義正在逐漸式微
表1:1991~2014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學生人數
年度 |
大學生 |
碩士生 |
博士生 |
1991 |
253,462 |
21,306 |
5,481 |
2000 |
564,059 |
70,039 |
13,822 |
2010 |
1,021,636 |
185,000 |
34,178 |
2014 |
1,037,062 |
172,968 |
30,549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高等教育學歷價值提升
最大敵人不在於擁有者的人數
是網路社群與資訊圖像化的網站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化
網路用戶如同商業人潮
一樣可以帶來許多商機
各行各業的專業領域資訊
透過社群網站和許多商業化網站
有系統地在網路上傳播
讀者只要能夠上網
幾乎可以挖掘到任何自己想找的資訊
即使是正統的大學課程
也有像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這樣的非營利教育機構
遍布各領域的專業教育知識
從基礎常識到高難度理解知識
從生活居家到科技天文
網路上通通可以找到
只要有心, 任何有網路的人
都可以透過網路自學
對於大多數自學者來說
以往資訊不對等的情況
或者需要高成本聘請教師等學習障礙高牆
頓時間都消失了
傳統的高等教育優勢逐漸消逝中
大多數人從大學生到博士畢業
在台灣的教育學制下
花費約 10 年的時間是很普遍的現象
但是在自學模式的求學過程
要花多久時間, 獲得怎樣的能力
考試幾分才 Pass
找怎樣的教師,花多少的學費……
完全取決於自己
因為自己有多渴望獲得非常專業的能力
讓自己達到碩士或博士的等級
驅動自己學習的那股力量
完全來自於自己的「興趣與熱誠」
諺語說,「專家是訓練有素的狗」這是真的
要持續性重複一樣的學習動作是非常困難的
沒有足夠的興趣與熱誠
即使很有理性的人也會放棄
如果沒有老師、同儕或考試的壓力
大多數人是沒辦法堅持到最後的
這是在大學教育和自學教育不同之處
前者還有外在壓力,後者取決於自己
實戰經驗 VS. 高學歷
一個船長 告訴你該選哪個
以我在澳洲從事漁業的經驗為例
我在船隊時訪談過船上的機組人員和漁夫、船長
他們在澳洲大多是中學畢業就出來社會工作
然後經過數年的磨練,逐漸找到自己的興趣
就在海上長年工作
船長因為對漁業真的非常有興趣
而且工作數年後
對各種海中生物、洋流
航海技術、天候判斷愈來愈熟悉
例如撈捕干貝,他認為魚網可以稍作改良
船上的工作平台也可以調整
讓工作流程變得更流暢
還可以提高撈捕效率
撈捕的漁網孔洞大小可以控制
避免過度撈補小型魚類,保護海洋資源
於是船長回到陸地上
回到澳洲專門的漁業相關學校求學
他發現必須學習海洋生態學、工程數學
氣象學、流體力學、基礎物理等專業領域的科目
但他只有中學畢業
只好從高中念起,加強數學能力
他回憶求學的過程,因為有實務的經驗
所以學習非常快速
而數學和物理幫他把許多概念數據化
他可以更具體的掌握漁業相關的機械改良
一路念到大學畢業,最後又回到船上
擁有了完整的漁業知識和實務經驗
他的漁船漁獲量年年增加
於是購買新船,有了船隊
他需要經營多艘船的事務
還有岸上的工廠管理,了解漁貨市場價格
知道那些季節應該撈捕什麼漁貨
才能賣到好價錢
於是他又回到學校
進入研究所學習商業管理
學習更多團隊管理的學問
提高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
你求學的「目的」是什麼?
學以致用是最好的目標!
台灣許多年輕人幾乎都是
從小一路求學到高中或大學
甚至幾乎人人都念到了大學
大多數年輕人在 23 歲後才進入社會工作
並非真的喜歡讀書
而是因為害怕出社會
或者不知道下一步要做啥
但求學必須要有目的
有些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例如上述的船長例子
他知道要學習那些知識來學以致用
但許多年輕人在學校不知道自己所求為何
不曉得當下社會的產業動向、市場真正需求
只認為持有高學歷
未來才有機會找到好工作
沒有一個發展主軸,能畢業最重要
事實上,這樣的心態
不管怎樣學習都是浪費時間
因為那樣的求學沒有目的
就算有好成績也不踏實
只是在應付交作業
拖完時間得到學歷文憑
到職場上很可能無法和所學技能銜接上
實務上來說,縱使年輕人有高學歷
但依然無法發揮所學
而且還沒進入職場以前
又如何得知自己對該項工作有興趣?
根本問題在於年輕人
搞反了求學和工作的順序
應該先進入職場
然後試著找到自己所喜好的工作
然後才進一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求學
帶著實務經驗和學術知識融合學習
如此一來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4 種不同的學習心態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
在台灣如此崇拜學歷主義的社會
取得碩士或博士的意義在哪?
1. 透過高等教育機構進行研究
才能大幅降低研究和學習成本
某些特定的領域
像是醫學、工程、物理、化學等
受限於昂貴實驗儀器或場地限制
攻讀博士或碩士是較有效率的管道
2. 學歷可以在職場求職加分
又對於某些人來說
即使學歷氾濫貶值的年代
只要能順利進入職場
碩士和博士依然有加薪的效果
至於求學的過程中
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
或者自己是否熱衷於學術研究
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3. 對碩士或博士的頭銜感到榮耀
未必是為了職場加薪
而是自己真的一心求學
而且對取得學歷光環有榮耀感
但是主軸是為了取得學歷
求學只是努力的過
4. 只有較少數人是真的
想研究專業領域的內容
主軸是求得學問,學歷只是努力的附屬品
這 4 種是不同的學習心態
當然,能判斷自己屬於哪種心態的
只有求學者本身了
雖然說學歷確實不重要
但是我覺得 學歷 是槍
技能 是子彈
雖然說 只有槍沒有子彈 沒用
但只有子彈卻沒有槍 也沒用...
真是矛盾呢~
本文由 Strategy 授權轉載,
原文 於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