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最近,我有個朋友
在工作上遇到一些問題...
無法找到自己對於工作的成就感
能感受到的只有下班後疲累的身軀
你也有這樣的困擾嗎?
或是有個不講理的上司
無法溝通的同事
所以當發現自己對於工作長期找不到熱誠
你該看看這篇文章....
(贊助商廣告)
"這個時代很殘酷
因為許多人不管再怎麼努力
最基本的生活水準都難以改善
更不用說成家立業或是生兒育女
但這個時代也充滿機會
因為只要你敢走別人少走的路
持續精進自己的能力與見識
付出同樣的努力
「賣價值」的回報將會遠遠高過「賣時間」"
到底是我過生活還是生活過我
現在要成家立業的經濟壓力諾大
2013 年,行政院的調查報告顯示
台灣仍然有許多勞工的每月薪資低於 3 萬元
30 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有 57.4% 薪資低於 3 萬
而30至39歲成家立業的人生關鍵期
276 萬名勞工
每五位就有約兩位的薪資低於 3 萬
而且每個年齡層的勞工超過半數
薪資都未超過 4 萬
而從行政院 的統計資料可以發現
台灣近年來平均每戶一年的
家庭消費支出是 70 萬以上
換句話說,即使薪資超過 22 K,甚至接近 3 萬
年輕人要成家立業的經濟壓力實在太大
養活自己就相當有難度了
如果還要生兒育女
就算是夫婦兩人都有收入
經濟壓力依然會摧毀整個家庭的正常生活
為了額外增加收入
勢必會把休閒與休息時間壓制到最低
完全無生活品質可言
幾乎就是窮忙的人生
表1:2013 年勞工收入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行政院 102 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我們尋找創意,等待機會
「賣價值」擺脫窮忙人生
台灣大多數年輕人在職場上
陷入窮忙的迴圈已經是事實
從務實層面來看
如何擺脫窮忙人生才是重點
問題的答案顯然不在於工作 「努不努力」
即使是努力工作
也未必能得到相對應的報酬
所以不能只在「時間軸」的方向努力
必須同時在「價值軸」的方向也努力才行
光靠「賣時間」產生的等差收入成長
效益遠比不上靠「賣價值」產生的等比收入成長
圖1:1976~2014 台灣家庭每戶消費支出分布情況(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當然「賣價值」的商業模式
不是簡單幾句話就能釐清
不僅需要適當的時機、獨特的點子
甚至還得靠金主外援或伯樂提點
但是在架構「賣價值」的商業模式之前
挪出自己的時間,尋找創意
等待機會,這是必要的
而不是每天勞碌工作透支體力
微薄收入只能應付經常性支出
每個月的收入都在追趕下個月的支出
根本難以有自己的空檔時間
來思考生活方向與工作意義
在這種窮忙的無窮迴圈中
光是維持身體健康就不容易了
更遑論「賣價值」翻轉自己的人生
階級翻身簡直是海市蜃樓
沒有對該領域有充足的熱誠
那 40 年將會是枯燥的噩夢
「鐵飯碗」將變成「緊箍咒」
2008 年,我正要進入台灣的職場就業
我曾想過幾條出路,一位師大理工科畢業生
因為我持有合格教師證
仍然有機會可以透過考試謀得教職
這也是許多台灣長輩熱愛子女去爭取的「鐵飯碗」
不過踏進去軍公教這種公職
體驗一年就可以想像未來 40 年
大概都在重複一樣的工作內容
如果沒有對該領域有充足的熱誠
那 40 年將會是枯燥的噩夢
「鐵飯碗」將變成「緊箍咒」
另一條路線是民間企業
許多理工科同儕每年搶進科學園區的人才不在少數
不過 2008 年下半年的時機點並不好
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第三季民間消費不僅沒成長
甚至單季驟減 728 億美元
民間消費占 GDP 接近 70% 的美國
幾乎篤定進入 2000 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景氣蕭條
與美國貿易關係密切的國家
出口很可能面臨巨大衰退
而台灣就是其中之一
一旦台灣出口業遭遇大衰退
經濟也必然全面進入蕭條期
一位大學生進入職場的第一年
台灣經濟就面臨金融風暴
意味著薪資待遇的爭取籌碼恐怕相當不利
我對台灣當時的公家單位和民間企業
能給的待遇都不滿意
於是往海外發展成了相對理想的選擇
圖2:2006年至今美國民間消費(單位:10 億美元)
;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target="_top">tradingeconomics)
圖3:2008 年至今台灣每月出口(單位:台幣億元)
;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target="_top">tradingeconomics)
當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
這是一種機會成本的概念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對於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來說
考公職、應徵民間企業
和出國摸索與就業
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前兩項
因為相對安穩低風險
和原本的生活不會有太大的落差
就業後的變化基本上都能事先預期
反觀出國後再到當地應徵職缺
雖然有機會遇到大轉彎的人生翻轉機會
但風險相對更高
現實中,沒辦法選擇既安穩保險
又具有潛在爆發力的就業選擇
而我選擇了出國發展
放棄謀取教職和在台灣民間企業發展的機會
因為我認為
畢業新鮮人與其待在台灣
較高機率領 3 萬以下的薪資
往國外發展能換取的籌碼相對較多
例如前往英語系的已開發國家
即使只有打工兼差
薪資也未必低於3萬台幣
而且還能在全英語的環境中生活
培養自己的外語能力
於是 2008 年我就孤身前往澳洲
在紐西蘭、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已開發國家工作
因為經常性支出相對於經常性收入的
比重較低(台灣的比重超過66%)
工作時間較短,下班之餘還有時間發展自己的副業
或規畫長遠的生涯發展
澳洲職場有兩項優勢
第 1 項是可以短期工作
然後高頻率切換工作
加上澳洲本身是原物料產國
所以可以透過實際在第一產業的工作經驗中
了解原物料的景氣循環
第 2 項是澳洲開放許多國家
前往旅遊打工
所以在澳洲職場可以
同時習慣和多國籍的同事一同工作
慢慢地接觸多國文化的衝擊
這對於我鑽研國際經濟來說
是非常重要的實務經驗
有了澳洲的工作經驗
我更加了解自己需要加強的能力
於是陸續又前往新加坡和中國
從事金融交易、貿易、電子商務相關的工作
進一步了解中國和新加坡的當地民情和產業型態
逐漸把研究全球經濟所需要的知識和歷練都拼湊起來
融合經濟數據和實地考察的內容
成為自己腦袋中的智慧
等我再回到台灣
我累積小額資產、完善且實務的
國際總經思考能力、電子商務行銷
這些內容已經足以讓我
架構出適合在台灣發展的商業模式
「商品型消費」
轉為「服務型消費」
強調附加價值與服務、體驗的消費
這些創業過程讓我有不同於周遭同儕的發展
我沒有成為學校教職員或科學園區的新貴
沒有成為上班族,但我的職業變得更多樣化
從交易員、金融研究員、講師
甚至是作家,工時不會太長
但能產生的價值更高
更不像許多年輕人窮忙般的工作
這都源自於我踏入職場前
選擇不同發展路線的結果
如果我當初選擇的是考教育公職
或是投身入民間企業,發展肯定大不同
2010 至 2020 年是
全球消費模式轉換的關鍵期
因為全球許多已開發國家
像是歐元區和美國的嬰兒潮世代陸續步入退休潮
更甚者像是日本還呈現人口負成長
全球最大的原物料消耗國
中國也進入人口負債結構
原物料和產品的需求成長減弱
這些因素都會讓全球從
「商品型消費」轉為「服務型消費」
強調附加價值與服務、體驗的消費
會成長得更明顯
但商品類型的消費
則會越來越難成長
製造業或出口貿易產業的
營運利潤會逐漸走低
尤其是台灣這樣的製造業出口國
如果產業模式沒有改善
加上自動化機械取代人力變得越來越頻繁
錙銖必較的企業為了守住資本家的利益
未來給予一般勞工階級的待遇成長難度會越來越高
勞工必須要從
「work hard」轉變為
「work smart」
替自己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
目前的工作適合你嗎?
單純以有限的時間來賺錢
效率會越來越差
1. 汲汲營營只是為了些許的月薪收入
2. 卻無法找到自己對於工作的成就感
3. 能感受到的只有下班後疲累的身軀
所以當發現自己對於工作長期找不到熱誠
這其實已經是很明顯的警訊
自己並不適合目前的工作
轉換職場跑道或許對會自己更有利
台灣的薪資市場相對於已開發國家的水準
實在是相當低
有些職缺的起薪雖低
但考量長期的晉升機會
或許還有暫時屈就的可能性
如果連晉升的機會都沒有
或者無法學到重要的技術
這種低效益的工作其實沒有逗留的意義
撇除少數家庭因素或是清寒家庭
實在不得不屈就於低薪工作
對於大多數年輕族群來說
尋好工作時應該衡量自己的時間價值
如果沒有適合的職缺
第一選擇應該是精進自己
避免浪費時間從事低效益的工作
如果等到數年後才發現
青春年華消逝了,工作卻沒有前景
心也無力轉換跑道, 再怎麼後悔已難以挽回
職場的學問真的很多...
不適合自己的工作還是趕緊離開吧!
快樂才會有熱情
有熱情才會真心讓公司更好讓自己更好!
本文由 Strategy 授權轉載,
原文 於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