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到公司上班,也是在「行銷」自己! 沒搞懂 行銷最重要的「這件事」,一切都是白做...

你每天到公司上班,也是在「行銷」自己! 沒搞懂 行銷最重要的「這件事」,一切都是白做...

(圖/shutterstock)

 

文/DDG策略溝通團隊

 

近來感覺到台灣企業對於

「行銷」的關注 提升了許多,

一方面或許是真正的看到了

行銷對於企業經營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或許是覺得

「大家都在做,我們也要開始做」。

無論如何,

台灣企業能開始把對技術

和服務上的努力和專注,

藉由行銷的方式讓全球市場都看到,

真的是很令人期待的。

 

但好像大家真的

只有想讓市場「看到」,

但忽略了也必須讓市場「瞭解」。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當企業 對外溝通,

「設計」常扮演 感性的角色。

透過圖象/影像、字體表現、

版面外觀等元素所營造出的視覺衝擊,

來表現出品牌的風格及調性,

贏得市場矚目。

 

不過,要讓顧客完整瞭解一個品牌,

並打從心裡認同品牌的所做所為,

還要兼顧理性面的溝通。

因此,品牌溝通所傳遞的訊息 –或稱之

資訊內容 (Content) – 

在這個環節便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台灣企業較少關心

品牌如何 讓市場「瞭解」

我們注意到,勤勉務實的台灣企業,

多半把重心放在產品的製造與研發,

較少關心品牌如何讓市場「瞭解」。

找專家設計LOGO、產品包裝、

乃至於整體視覺形象更新,

往往已是企業認為的一大改變。

 

很少主事者願意再投入額外心力和資源,

強化對外溝通的「資訊內容」,

反而造成一種遺憾:

耗費心力所設計出來的視覺形象,

被混亂、不正確的訊息所破壞,

導致品牌形象,瞬間化為泡影。

台灣企業在行銷的努力

從產品面的溝通提升至視覺形象,

但卻忽略提升「資訊內容」的品質。

 

行銷專家規劃的 7個面向

在提升「資訊內容」品質上,

我們建議大家可以參考

內容行銷專家Erin Kissane,

針對內容規劃的七個面向來做審查和檢視:

 

 

• Useful (有效用):

每一個內容都有它被創造的用途,

例如幫助某一款新產品銷售、

促進消費者對於整個產品線有深刻印象,

或是為了提升企業的形象。

因此內容中的用字遣詞、

段落順序及視覺呈現等,

都應該幫助此內容的用途。

 

• Appropriate (適當):

內容中包括敘述語調、

內容的範圍、深度,

亦或是文章架構的編排,

對於發表內容的企業、

讀者及內容的用途都是適當的。

 

• User-centered (使用者導向):

企業的溝通內容,

還有傳遞內容的方式,

都應該將讀者的思考邏輯

和使用習慣列入考量,

才能幫助讀者在短時間內

就能找到他們需要的資訊。

企業應該去洞察讀者的使用習慣,

而不是企圖讓讀者來消化企業的溝通習慣。

 

• Clear (清楚):

不模糊、不會造成誤解的內容。

 

• Consistent (一致):

企業在各種管道、媒介,

所傳遞的訊息不可產生出入,

對外溝通的形式也應一致。

 

• Concise (簡要):

讀者的注意力有限,

因此內容必須溝通真正重要的訊息,

給予讀者想知道的資訊,

避免給太多或冗長的內容,

讓讀者失去興趣。

 

• Supported (有依據的事實):

企業傳達的資訊應該是更新的,

且是有依據的。

 

 

 

「資訊內容」不只是文字,

而是一個品牌 整體的訊息訴求。

好的設計加上好的內容,

就好比做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餚,

盤飾重要,食材也需要夠新鮮、夠豐盛,

才能讓人食指大動。

讓客戶不僅「看見」 產品,也

「瞭解」產品的差異化訴求與價值,

客戶才有機會與你的品牌 產生更深的連結。

 

 

本文由 DDG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宛宛)

 

 

DDG

撰文者DDG

DDG自1994年開始,便運用品牌銳變™流程,協助企業聚焦,讓市場看到其不凡之處,在劇烈變化中保持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