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買房是人生大事,攸關你如何安排自己的資產,及怎樣看待資產與投資。其中,對一般人而言,最大的功課大概就是「有限的資金應該怎麼運用?」每個人一生中可以賺進的財富有限,買房又是非常大筆的開銷支出,常常會是一個選擇不同,就會改變往後的人生,無怪乎大家都非常審慎看待。
文 / Ted
用四個不同的問題,分享自已對於「有限資金,有效利用」的看法與觀念:
用信貸作為財務槓桿,借錢買房或裝潢?
我買房時很年輕,當時也沒有小孩,在沒有家累的情況下,可以相對無顧忌提高自己的財務風險,所以裝潢費用是透過信貸借來的。但如果問我是否鼓勵開高自己的財務槓桿買房?對現在的我來說,每個人所遇到的情況、基準點與未來的變數都不一樣,因此我趨向保守。
如同前文所言,因為當時的我還年輕,幾乎是一人飽全家飽,在相對沒有很多壓力或變數的生活條件下,我可以自己規劃資產分配,就算發生危機或風險,也可以用自己的本事增加收入。當時的想像是,就算下班後要去兼職,我都有把握可以還清這筆借款。
但在有家庭成員之後,我就不建議大家去做這樣的事情,因為你的冒險,其實是押上全家人生活水平與開銷的風險。對我來說,裝潢跟買房是兩件事,買房是資產配置,裝潢是消費,更何況,如果超過能力所及,它會是奢侈性消費。
過往台灣人的觀念裡,買房子是可以容許借錢與貸款,只要你的財務槓桿計算好,貸款是很常見而且合理的支出,因為大家都認為房子是資產、未來會有漲幅,你可以將房子視作金融商品,當然也是你個人資產累積的一部分。
但裝潢不會有漲幅,而且還會折舊,未來在賣房時,高級的裝潢也不一定能為房子加值,所以在裝潢上,我建議大家偏向合理預估自己能負擔的消費範圍去做設計,並且不要抱有可以回收的期待。
第一桶金到底要拿去買房,還是投資?
這個問題簡直是千古不變、歷久彌新。隔一陣子就會有新聞出現,類似「現在我手上有筆錢,是要拿去買房還是買股票?」這樣的標題,總會引起大家討論。
我自己看,很多事情都是結果論。2003 年 SARS 席捲全球,當時危機入市買房的人,現在資產一定翻了數倍;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股價下挫,260 元大手筆買入台積電股票的人,以現在 580 到 600 元左右的價位(截至 2020 年 4 月),也是翻了2.5 倍行情。
但你在 SARS 時期敢買房嗎?在 2020 年全球因疫情鎖國封城的期間,真的敢把手上的現金全數投入股票市場嗎?我想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定的,用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當時的投資絕對有豐厚回報,但誰能知道什麼樣的時機,該做什麼樣的決定?沒有人能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化,你只能為自己,在當下做一個最合理的決定。
每個二選一的抉擇都簡化了周遭環境變因。可能你買房是為了成家,如果不買,家人就必須一直仰賴租房,不論未來就學或工作,都不那麼穩定。這筆錢雖然沒有投入股市,為你賺進股價升值的報酬,但你買了房子,有一個安定的居住環境,這筆獲利又該怎麼計算呢?
我們都想要用最少的錢贏得最多的報酬,但有形、無形的付出與收穫卻很難估量,更何況我們是用現在的眼光,回推當年的決定,這些都是不合理的懊悔與檢討。無論是買房、買股票或是任何一種投資,只能用當時所擁有的資訊,為自己做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才是合理行為。與其問外人「我該買房還是投資?」其實你該想的是,「該做什麼決定,對現在的我會換來相對好的結果?」
買房或是租房到老?
這個問題也是大哉問,但都根基於大家「資源有限,但欲望無限」的心理狀態,所延伸出來的終極選擇題。租房到老要負擔的風險是,市場上沒有房子要租給你,房東對於年齡較大的租客有疑慮。
至於何謂年齡較大?我們用法定 65 歲可以享有各式長者福利為基礎,推算台灣 2019 年公布的人口平均餘命,男性是 77.7 歲、女性是 84.2 歲,平均而言從被認定為「老人」到死亡,還有約 16 年的時間,你必須找到房子租你,讓餘生有地方可遮風擋雨,這在現在的租屋市場上,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其次,當然你也可以去住老人養護中心,以平均一個月 3 萬元、需準備約 16 年的安養費計算,你必須為自己準備大約 580 萬的費用,才有一個空間可以過日子。說真的,如果換成現實的費用來看,我認為還是買房比較划算。
買房自住或是買房出租?
有關買房投資,通常都是在資產配置上相對有選擇的人,簡單來說就是資金足夠,不動產會是你能拿來作為投資獲利的其中一個選項,我對於這個選擇沒有特別意見,不過整個社會的氛圍與眼光,這樣的人就算是「炒房族」。
如果你將房子作為金融商品來討論,我們可以用本金跟收益來看,其實不動產近年的漲幅是差的,需要的資本與等待的時間,相對於其他商品而言是多且長的。不過以風險而論,不動產下跌的機率較低,跌幅也有限,並且有「保底」性質,意即,即便你投錢下去,整個大環境或市場下修,你也不會血本無歸。
在種種條件之下,既然房子的獲利以比率來看不高,那所有的問題都會導向你的資產豐厚與否、風險承擔度高還是低,希望做長期穩健或是短期獲利的投資等,綜合評估之下,再來考慮房子是否能夠作為你配置資產與投資的一個選項。
最後其實不難理解,如果有能力,我的立場仍舊是建議大家買房,即便是買在近郊區的地方也無所謂。因為買房其實換得的是某種心靈上的自由,即便你的財務自由會因為貸款而產生限制,但在付貸款時,你終究知道這是「買房子」,而不是把錢給別人,無法回收;你一定也清楚,房子是會有殘值的,即便今日房市緩跌,它也不會跌停或歸零,在持續付出貸款的同時,你的得失心就會慢慢平衡,你終究是為「自己」買了一個安身立命的居所。
更多房地產買與不買,好文推薦你:
- 星巴克儲值卡、健身房會員卡...月薪只賺3萬,快丟掉這5樣東西,徹底擺脫習慣性過度消費
- 房貸繳完 100 萬,老婆卻想再增貸買車!夫妻月入 8 萬,卻每月花光... 沒有理財共識,怎麼辦?
- 買房,往往是年輕人的第一個負債!陳重銘:別急!每月存兩張 0056,十年後每月 4萬現金流輕鬆購屋!
- 37歲夫妻育 2兒,力拚 7年還 400萬房貸!她嚴格執行「斷捨離理財法」,還可年年帶婆婆出國旅行
- 拒當月光族!專家:存錢三字訣「省、存、配」,月薪 5 萬 也能買下 70 坪大房子!
本文摘自《35線上賞屋的買房實戰課:房價走勢‧看屋心法‧議價重點,43個購屋技巧大公開!》,作者:Ted、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ch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