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侯昌明覺得兒子買一萬塊的鞋太貴,兒子回他「同學都穿兩萬」,顯現現在的小孩喜歡和同學比較,對於金錢、物品價值的判斷也以同學為基準,其實不僅球鞋,從日常的文具用品、書包,到各種玩具卡片,幾乎什麼都能比。
文 / 媽媽經
國二兒買萬元鞋 侯昌明大怒
以省錢出名的侯昌明,近日跟國二的兒子「Ken Ken」和女兒「侯塞蕾」一起上節目,沒想到在節目上女兒侯塞蕾爆料弟弟 Ken Ken 曾在逛街時相中一雙要價 1 萬塊的球鞋,但因為怕爸爸生氣,所以跟媽媽、姐姐協議好,向侯昌明謊稱是跟同學借來穿的。侯昌明得知後,在節目現場氣得變臉,連來賓都說:「他現在生氣的表情完全沒有作假,是真的生氣」。
侯昌明問 Ken Ken:「你現在有什麼資格買一雙一萬多的布鞋?」Ken Ken 回應:「其他同學都買兩萬塊的鞋子」侯昌明氣得說:「那是他家的事情!」同為節目來賓的崔佩儀之子貝克宇此時幫 Ken Ken 說話,指現在的國中生真的很愛買鞋,還舉例自己腳上穿的那雙也要 1 萬 8 千元,侯昌明聽了大驚:「你媽知道嗎?」一旁的崔佩儀立刻表示知情,說錢是兒子自己上節目賺的,可以拿去買他喜歡的東西。
不過侯昌明仍然難以接受,回說:「佩儀姐,你們家很有錢,你不缺他的錢啦!我們家需要繳房貸,我需要他賺錢來繳房貸啦!」此時主持人納豆火上澆油地問侯昌明,知不知道 Ken Ken 現在穿的鞋要價多少,侯昌明回:「這雙他跟我說過啊,大概 3000 多,我幫他們買都是 3 到 5 千!」沒想到貝克宇指出該雙鞋定價 8 千元,炒價約 1 萬 3 千元,讓侯昌明再度氣得差點昏過去。
為什麼小孩會有比較心理?
當侯昌明覺得兒子買一萬塊的鞋太貴,兒子回他「同學都穿兩萬」,顯現現在的小孩喜歡和同學比較,對於金錢、物品價值的判斷也以同學為基準,其實不僅球鞋,從日常的文具用品、書包,到各種玩具卡片,幾乎什麼都能比。甚至以前慶生時,家長喜歡給孩子帶糖果桶到學校,和同學分享,但也無形間加重了「競爭」的氛圍,越來越多家長把孩子生日當成財力展示的角力戰,生日不僅送糖果蛋糕,還要比誰的排場佈置更氣派。為什麼學校、班級本因是很單純的學習環境,卻處處充滿了物質方面的比較呢?理由如下:
一、孩子正處於發展自我的年紀:
孩子小的時候,覺得自己就是全世界,等到年紀漸長,會開始區分「自己」和「他人」,也會開始發展自我意識、建立自我認同,和確定自我價質。而區分自己和他人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比較,就算是成人,其實也很常以他人為鏡來審視自己,但是小孩子還沒有成熟到可以在和他人比較後,理性面對自己的處境,反而會因為發現自己不如人,而開始對自己的價值動搖。為了肯定自己的價值,孩子就會想要勝過別人,讓自己擁有比對方更好的東西。
二、學校是小型社會:
一個班級三、四十人其實就算是個小型社會了,那麼多人在一個小空間裡相處很長的時間,其實非常考驗社交技巧。上學也是孩子第一次走出家庭,走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和不同的人相處,這其中一定會有觀念上的摩擦。好比出生於富貴人家的孩子,他的金錢觀肯定和一般人不同,也許無意中就傷害了其他孩子。
三、家長的推波助瀾:
孩子若產生比較心態,甚至因此感到自卑的話,家長應該要適時提點。但也有家長反而會努力滿足孩子的需求,讓他凡事都用最好的,甚至生日時特意鋪張,其實這種行為會讓其他孩子和家長感到很大的壓力,而有些家長為了不要讓孩子輸人,又花更多錢買東西,形成班級間持續競爭的惡性循環。
該如何讓孩子 不要有比較心態?
一、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價值不再於物質: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在他的的品行、他的付出,而不在使用的物品。家長們可以告訴孩子,想要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可以透過幫助別人,或是努力讀書拿到好成績來正命價值,而不是透過物品。也可以拿認識的人來向孩子舉例,有些人雖然使用的東西都很平凡,但整個人散發出來的氣場、存在感卻很強烈,總是能夠吸引別人的關注,可見使用的物品並不能評斷一個人的全部。
二、平時不要拿物品獎勵孩子:
當孩子表現好時,不要用買玩具的方式獎勵孩子,因為這會讓孩子太過重視物質,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肯定與支持, 許多孩子有比較心態也是因為覺得其他家長都給孩子用那麼好的東西,自己卻沒有,是不是爸媽不愛自己。因此平時多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父母疼愛、珍惜,孩子表現好時用口頭鼓勵的方式取代買東西,這樣孩子不僅開心,心態也能較為健康。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與孩子的距離:
( 圖:侯昌明 FB / 責任編輯:Win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