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媽媽藏起來…」一個 3歲孩子用自己的心理疾病,挽救破碎的家庭

「我要把媽媽藏起來…」一個 3歲孩子用自己的心理疾病,挽救破碎的家庭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個家庭的狀態,

總是由孩子來呈現的。

孩子是家庭情緒的捕捉器,

無論大人怎麼掩飾、偽裝,

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

看看這個三歲的小孩,

是怎麼挽救瀕臨破碎的家庭…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資深心理諮詢師 王璽

 

諮詢師的職業很容易令人好奇,

總有人會問我一些有趣的問題。

「老師,妳做過小孩子的諮詢嗎?

最小的幾歲呢?」

一位年輕的來訪者突然問我。

「做過。三歲的孩子。」

「哇,那麼小的孩子,怎麼做諮詢啊?」

 

3歲兒子好動、暴躁

沒人願意和他做朋友

我諮詢經歷中最小的來訪者,

是一個正在上幼兒園的三歲小男孩,

因為在幼兒園出現種種行為問題,

老師建議家長帶他來做諮詢。

是男孩的媽媽帶他來的,

她的描述是,兒子非常好動,

脾氣急躁,很難入睡。

在幼兒園不知該如何跟其他孩子相處,

跟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

喜歡動手打人、推推搡搡;

在幼兒園外的表現也一樣,

弄得其他家長氣憤不已,

不許自家孩子跟他一起玩,

這使他很難交到好朋友。

她每次帶他出門,

都要小心翼翼的看護著他,

生怕他惹禍,但與此同時,

他又表現得很黏人,

尤其是喜歡黏著媽媽,

媽媽到哪都恨不得跟著。

 

我問這位年輕的媽媽:

「妳覺得孩子的表現與什麼有關?」

年輕媽媽說:

「我想過好多遍,

始終不明白他為什麼會這樣。

在家裡我們都很寵他,

幾乎要什麼給什麼,

全家人都很愛他呀。」

小男孩很有精神,眼睛大大的,

神情不像其他同齡孩子的天真無邪,

有點心事重重的樣子。

 

進了諮詢室,他好奇的四處張望,

對沙盤和陳列架上的模型

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對沙盤的關注

使他可以接受與媽媽暫時分開,

他答應留在諮詢室裡玩沙盤,

媽媽在外面的房間等他。

 

 

諮詢時他說:

「我要把媽媽藏起來」

諮詢室的沙盤比較高,

而他的個子又太小,

只能讓他站到椅子上去擺。

他很認真的站在椅子上,

從陳列架上取他感興趣的沙具模型,

然後爬下來,再爬到椅子上,

將模型一一擺放到沙盤裡。

當他終於完成自己的沙盤作品時,

他很樂意讓我跟他一起欣賞。

 

整個沙盤幾乎都被他擺放的沙具填滿了,

獅子、老虎、黑熊、恐龍等

大型猛獸占據了一大片,

蜥蜴、毒蛇、鱷魚半掩半藏在荊棘叢裡,

有些恐怖詭異的意象;

還有一座房子是倒在地上的,

旁邊有幾個手持長刀長槍的士兵圍成一圈,

中間是一堆高高隆起的沙子,

仔細看裡面還埋了

一個女人,只隱約露出了頭部……。

一個三歲孩子擺出來的沙盤,

帶給我的第一感受是,心裡堵得慌。

我問他:「你在哪裡呢?」

他指指持槍的士兵:「我在這裡。」

我又問:「埋在沙子裡的女人……?」

不等我說完,他說:「那是我媽媽。」

想想又說:「我要把媽媽藏起來,

誰也找不到她。」

我問:「為什麼要把媽媽藏起來?」

他說:「爸爸打媽媽,爺爺打媽媽。」

徵得孩子的同意後,

我請他媽媽進來看兒子的作品,

看到沙盤的第一眼她就流露出震驚的表情。

 

即便沒有任何心理學常識,

她還是表現出了強烈的不安和擔心。

她指著那些猛獸、倒塌的房子、

持刀槍的士兵,

一臉的不可思議:

「怎麼擺出這麼些東西來?」

我說:「這些東西讓你想到了什麼?」

她說:「壓抑、恐怖、死亡……

這也太可怕了吧,他還這麼小,

擺的東西挺嚇人的。」

 

 

儘管只有3

但家庭的破碎他感受的到

沙盤的奇妙之處在於,

可以真實呈現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是當事人自己亦未曾覺察的潛意識的表達。

這個三歲男孩

雖然無法像大孩子或成年人那樣,

用語言精確的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但他的沙盤已經替他做了無聲的表達。

那些大型猛獸、毒蛇、鱷魚,

代表他內心深處的許多恐懼。

那座倒塌的房子,

代表他對於家的不安全感。

埋在沙子裡的女人,

代表媽媽的無力與絕望。

持槍士兵圍著一個女人,

代表他想用武力的方式

去保護自己的媽媽。

這個三歲孩子的內心世界,

充滿了坍塌、恐懼與不安全感。

他的媽媽,哭成了淚人兒:

「都怪我不好,我對不起孩子。」

 

她和丈夫結婚以後,

一直和公婆住在一起。

她是個急性子,說話做事比較衝動,

和公婆在一起自然摩擦不斷。

生了兒子以後,她有些產後憂鬱,

更加劇了情緒的波動,

衝動起來她不管別人,

什麼傷人就說什麼,

公婆有時受不了,會說她幾句,

她又不甘示弱的頂撞。

有一次她跟婆婆吵架,

公公氣不過,給了她兩巴掌。

她氣瘋了,當場把家裡電視給砸了,

又和老公大打出手。

那一次鬧得太大了,

家人關係更加緊張,

她的情緒更加惡劣,

和老公的感情也處於破裂邊緣,

兩個人吵架、打架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原來孩子的暴力

是源自家庭的暴力

她有些領悟了:

「我兒子在幼兒園打人,

可能和我們大人打架有關。

我沒想到他都記著,

我以為他還小,什麼都不懂。」

然後她又說:「其實產後憂鬱的時候,

我老公就勸我來看看心理,

那個時候下不了決心,

總想著能忍就忍吧,

沒想到還是沒忍住,傷著了孩子。」

 

當父母家人呈現給孩子的

是暴力和衝突,

孩子就學會以暴力的

不友好的方式去與他人連結。

這次諮詢回去,

這位媽媽和丈夫、公婆坦誠的溝通,

一家人震驚之餘,各自反省,

孩子媽媽和公公、婆婆互致歉意。

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

大家都表示

以後彼此要更多體諒和謙讓,

給孩子營建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段時間的諮詢之後,

這個男孩有了明顯的變化,

他逐漸學會用正常的友好的方式

與其他小朋友相處。

因為交到好朋友,

性格也變得活潑開朗起來;

因為家庭關係的融洽,

他內在的安全感也增強了,

不再像從前那樣只黏著媽媽一個人,

媽媽不在家的時候,

他也可以和其他人玩了。

 

無論大人怎麼掩飾

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

不得不說,

這個三歲孩子用自己的症狀,

挽救了父母的婚姻,

挽救了一個家庭。

再年幼的孩子,

對父母和家庭的關係也是極其敏感的,

父母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以為小孩什麼都不懂,

說話做事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事實上,

孩子對母親情緒及周邊環境的覺察,

可能從娘胎裡就開始了。

(中略)

 

人生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

 

無論哪個年齡段的孩子,

都很擅長捕捉家人的情緒

如果父母家人關係融洽,

孩子首先會感受到,

並因此獲得愉快安定的情緒。

成長環境是否穩定,

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那意味著他能否從中獲得掌控與滿足。

健康愉快的家庭氛圍,是

孩子小小世界裡的

一份安全保障和心理依靠,

這份安全保障和心理依靠,

將來能夠幫助孩子去面對

和建立家庭之外的其他關係,

這對孩子一生的幸福而言,

無疑是極其珍貴的財富。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與孩子的距離:

 

本文摘自《人生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

作者:王璽 / 出版社:大是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JJ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非本人僅為示意 )

 

大是文化

撰文者大是文化

領導學之父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說: 「領導者做對的事;管理者把事做對。」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 「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 這兩位大師的至理名言就是大是文化的出版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