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蘭
一個家長很煩惱的來問我,
為什麼孩子屢罵不聽?
而且罵聲愈大,愈不聽?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大聲吼罵只會造成恐懼
無法達到教育效果
這是因為聲音太大時,
孩子天生的自衛本能會把耳朵關掉,
聲音有進來,但是大腦不處理了,
正如小嬰兒若掉到水裡時,
會自動把口鼻關掉,讓水進不去。
巨大聲響在演化上是凶兆,
動物會驚嚇僵住,
身體馬上從副交感神經
轉換到交感神經來運作。
消化、排泄等日常生活的活動會立刻停止,
心臟狂跳,將血液送往四肢,準備逃命,
大腦中是一片空白,瞳孔放大,
盡量收入跟生命有關的危險訊息,
心臟狂跳,是為了盡速交換氧氣
並將帶氧的血液送到四肢,
使逃命的奔跑可以持久;
膀胱的括約肌放鬆,
排出尿液,因為水很重,
逃命時不必帶著不要的水來負擔。
因此父母大聲吼叫,
只會使孩子更恐懼,
僵住不能做反應,
九零年代有部電影《油炸綠番茄》,
片中小孩子在鐵軌上玩,
火車來了,司機緊急鳴笛,
想不到笛聲音很大,
孩子反而僵住(freeze)不會反應,
結果被火車壓死,
噪音會使孩子焦慮沒有安全感,
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使孩子焦慮,
而交感神經的戰或逃的選擇,
使很多孩子趨向打人,來發洩他的恐懼,
所以大吼孩子不但沒效果,
反而有反效果。
吼罵的效果是當下的
教育須掌握情緒和動機
從表面上看,父母大吼時,
孩子好像立刻變乖,停止了動作,
但是那是生物逃命的本能反應,
他當下學不進去,
無法知道下次不要做
或是錯在哪裡的原因。
父母必須輕聲細語,
在孩子不恐懼時,慢慢說給他聽。
沒有解釋理由,
只是強制禁止某個行為,
只會加深孩子青春期時的叛逆。
近年來的許多研究都發現,
學習有兩個要件:情緒和動機。
孩子必須先不恐懼才學得進去,
我們小時候都有這個經驗,
被老師叫到黑板上去解數學題目,
當太緊張時,兩眼就發直了,
明明就是看著數字,卻不知它是什麼,
再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了。
所以要教孩子道理之前,
絕對不能先罵先吼使他心生恐懼。
家長以身作則
鼓勵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教導孩子情緒最重要的方式,
就是家長自己做榜樣。
研究發現,孩子需要在安全的環境裡,
才能充分表達出他的情緒,
如憤怒、失望、悲哀和傷痛。
父母不但要教這些感覺的名字是什麼,
還要教他如何用語言來表達出情感,
哭是沒有用的,
哭並不會使人了解他的委屈。
因為幼兒園的孩子
還無法理解很多大人的言語,
最好的方式是透過親子共讀,
用說故事的方式來教孩子如何表達情緒。
其實,在早期沒有繪本童書時,
大人就是用說故事的方式來教我們的。
也就是「說別人故事,教自己孩子」,
先說別人如何如何,
然後用後果
來教我們正確的待人接物應對方式。
教養孩子不必大吼大叫
傷孩子耳膜也傷自己喉嚨
最近研究發現,
一歲時父母有念書給孩子聽的家庭,
三歲時比較不需動用到打罵,
孩子便能聽話、有規矩。
書的作用不可忽視,
潛移默化是最有力的學習方式,
父母不妨放棄吼叫,
改用親子共讀試試。
本文摘自《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作者:洪蘭 / 出版社:天下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JJ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