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蘭
為了讓孩子考高分
而餵他吃所謂的「聰明藥」,
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
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行為。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有些父母不管孩子是否過動
就央求醫生開藥
所謂「是藥三分毒」,
所有的藥物都有副作用,
有的時候,副作用的壞處大於藥效。
對於自己的身體,最基本的觀念就是,
凡是不該進入身體的東西都不要進入。
大腦自己本身分泌的無妨,
但是外來的化學藥物會有副作用,需要謹慎。
阿迪羅、利他能、專思達等
治療ADHD(過動注意力缺失症)的藥
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劑,
它會阻擋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
在神經突觸上的再回收(re-uptake)。
多巴胺和正向情緒有關,
正腎上腺素和注意力集中有關,
當大腦中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多時,
孩子的情緒會好,
上課會專注,所以成績會進步。
許多父母只看到藥效,
就不管孩子有沒有ADHD,
央求醫生開給他吃。
曾有醫生向我抱怨,
他知道不可以開,
但家長不聽,掉頭就去另一個診所,
反正一定可以找到願意開藥的醫生。
當一個藥被列管為「處方藥」,
就表示它不能隨便吃,
怎麼會為了眼前的一百分,
去犧牲孩子一輩子的健康和幸福呢?
藥的副作用是
沒有動機主動做事
利他能的副作用
在大腦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這個地方是我們
大腦中動機啟動(initiative)的中心。
這個地方被破壞了,
病人會沒有動機去做任何事,
即使二十四小時沒有吃,
也不會來找你要食物。
即使把飯盒放在他面前,
他也不會伸出手來拿。
但是假如你用他自己的手,
把第一口飯餵進他的嘴裡後,
他會很快將食物吃個精光。
也就是說,他肚子很餓,
但沒有動機去找東西吃。
長期吃這種藥,
孩子考了一百分,上了最好的大學,
但畢業後,沒有動機去從事任何職業,
成天窩在家中打電玩,等於是個廢人。
父母濫用藥物
只為讓孩子注意力集中
利他能這個藥在一九六○年上市,
孩子服藥後,
注意力集中了,成績進步了,
所以很多老師鼓勵父母
帶孩子去給醫生看,要求開藥。
當時這個藥被稱為
「校園的類固醇」(academic steroids)。
持續開藥的結果是現在服用這個藥的孩子
是一九八七年的三十倍。
從常理判斷,一個疾病
不可能在二十年之間翻了三十倍,
表示這藥被濫用了。
其實許多孩子並沒有ADHD,
是徹夜玩手機電玩遊戲以致睡眠不足,
上課沒有精神。
加州大學的研究者發現,
被診斷為ADHD的孩子,
在強迫睡滿八個小時以後,
那些躁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都消失了。
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有時是他對老師所上的內容沒有興趣,
有時是根本聽不懂。
例如,有個孩子上課亂動、坐不住,
被懷疑是ADHD症,
帶去給醫生檢查時
才發現他有斜視,
而且一邊的鼓膜破損—
因為小時候得過中耳炎,
潰爛沒有治療,當他看不清楚
也聽不清楚老師在講什麼時,
自然就注意力缺失,動來動去了。
懷疑孩子缺乏注意力
可以先讓孩子去運動
目前有些學者的看法是:
先不開藥,而是先讓他運動。
因為大量運動後,
大腦自己會產生多巴胺、正腎上腺素,
跟利他能的作用一樣,
而且由大腦自己產生的不會有副作用。
對於利他能,
二○○六年有一項實驗非常的好。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
蓋伯瑞利(John Gabriel)教授
在得到父母的同意後,
給正常的兒童吃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藥,
也暫時停止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孩子所吃的藥。
也就是說,讓沒有ADHD的兒童服藥,
卻讓被診斷為ADHD的兒童停藥。
然後測試這些兒童在有藥、
無藥狀況下的學習情形。
結果發現,
這些治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藥物,
也會增進正常兒童的表現,
增進的程度跟有ADHD的孩子一模一樣。
也就是說,不論有病沒病,
吃了這個藥學習效果都會變好,
跟疾病沒關係,可見它並不是治本。
但是,它卻會傷害大腦,
使孩子以後沒有學習的動機。
在二十一世紀,
孩子競爭的對象是機器人,
而機器人是沒有學歷的,
分數根本不重要,態度才重要。
那麼,我們值得為了暫時的滿分、
為了虛榮心而斷送孩子的一生嗎?
本文摘自《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作者: 洪蘭 / 出版社:天下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