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趨勢大前研一博士對日本消費稅的增加提出了以心理經濟學觀點來思考的重要性,以下是大前研一博士手稿內容:日經新聞之前以『増税後的「谷底」超出預期』為題發表新聞。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告6月的礦工業生產指數速報值較前一個月降低3.3%,而由民間經濟學家彙總推估日本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4~6月年增率減少7.1%。這是較1997年消費増税時減少更多的情形下,指出如何讓驟冷的個人消費的恢復將會左右日本未來的景氣。
依照增稅前政府充滿自信的演說,提到「可渡過増税後的谷底」,但實質的GDP卻下降7%,以整年來看已經無望達成2%的成長,推測恐怕只有1.2%左右,如果是這樣的話,到底安倍經濟學的經濟政策其根本為何物就會令人感到質疑,而觀查消費活動的內容,其實只有小部份盛況,大部份都是節儉型消費,這是因為日本民眾還是無法跨越8%消費稅「在心理上的抵抗力量」。認為買東西時,自己的預算就會再加上8%的消費稅讓人感覺會超過預算所致。
我到澳洲等地旅行時,需支付25%的消費稅率,就旅遊者和過生活者的立場其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對過生活的人而言8%是很大的數字,明年是否要推10%是必需要再去檢討的。較經濟預測來說,成為10%時的消費者心理預測更顯重要,現在日本的高齢人口雖拚命在花錢,但一般人的心理卻冷下來了。觀查目前的狀況,推動10%的消費稅率的話,我想需要檢討生活必需品導入減輕稅率的必要性,我長久以來提唱心理經濟學,消費稅的問題重點不就是如何解讀「消費者的心理」嗎?
不知道大家看過大前研一博士上述的觀點後有何想法呢?依據日經新聞的報導,消費稅提昇至8%,而個人消費是轉為冷淡,較前次增稅時GDP的減少似乎更大,關於此話題大前研一博士從以前就舉出心理經濟學的重要性,做為21世紀經濟的新理論提出,以前日本政府也做過財政寬鬆及利息調整等措施,但國民的消費心理若是變得保守的話其效果就不會出來,在考量經濟問題時,應該告別財政投入及重視利息的經濟政策,並將重點放在消費者「心理」的想法上,從心理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是重要的。
以上文章由「台灣戰略突破股份有限公司」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