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李勁
事實雖然是最有說服力的工具,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未必如此。
有的時候,眼見的事實
還比不上權威人士的建議有說服力。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當一位演藝明星推薦
一款治療頸椎病的藥品時,
人們往往會毫無理由的選擇相信,
或者是不自覺的去嘗試。
但事實上,這位演藝明星
對於他所推薦的產品往往一無所知。
曾經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在某位明星代言的
保健食品出現問題後,
粉絲都在為明星辯解:
那位明星使用保健食品後確實有用,
其他人使用後會出現問題,
是因為體質問題。
權威人士的建議
常常可以抹殺一個人對親眼所見的認識,
而固執的去相信一些謊言。
這就意味著「誰說的」
往往會影響人們的判斷
權威人士
帶來的「說服力」
有位圖書出版商把一本書寄給了總統,
誠懇的請求總統給這本書寫點評論的話。
日理萬機的總統沒有時間理會他,
便敷衍的說:「這本書不錯。」
於是,出版商馬上登廣告說:
「這是本連總統都說不錯的書!」
這本書一下子就流行起來了。
過了一段時間,出版商又拿了
一本書請總統評論。
總統這次學乖了,他說:
「這本書很不好!」
沒想到,出版商又登了廣告,
聲稱:「這是一本總統很討厭的書!」
大家看到這樣一個廣告,
都十分好奇:「這是怎麼樣的一本書?」
於是紛紛購買,結果這本書又大賣了。
第三次,出版商又拿書給總統。
總統這次始終不發表意見。
結果,出版商再登廣告,說:
「這是一本讓總統無法評論的書!」
新書再次大賣。
這個小故事說明,
無論權威人士說了什麼話,
如果你善於操作的話,
都能夠給你的產品帶來說服力。
也就是說,
權威人士說什麼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話
是權威人士說的。
人們總是服從權威
一個人地位高、有威望,
那麼他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
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
所謂「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貴人」的「貴言」、「貴事」,
往往會幫助我們在溝通中占據主導地位。
有的時候,權威人士根本不需要開口說話,
也能夠傳達出說服力。
有個賣馬的人,
一連賣了3天都無人過問,
他就去見相馬專家伯樂,
說:「我要賣一匹馬,
可是一連3天都無人過問。
請你無論如何幫我一下。
你只要圍著我的馬看幾圈,
走開後回頭再看一看,
我奉送你1天的花費。」
伯樂同意了,
真的去市場上圍著馬看了幾圈,
臨走時又回頭看了看,
伯樂剛離開,馬價立刻暴漲了10倍。
只要是權威人士說的話,
總是能夠得到大家的關注。
因此電視廣告通常都請名人,
由於名人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公信力,
代表著一種權威,
大家也比較容易相信他們說的話。
在媒體給出的書評中,
如果沒有知名人士推薦,
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太認可這本書。
相反的,一本書或許
只是出於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作家之手,
但是只要有某些著名人士推薦,
這本書的銷量一般不會差到哪裡去。
現在幾乎所有的商品廣告
都在用名人做代言人,
越大牌的明星,代言的品牌就越流行。
我們都認名人的臉去購買商品,
卻很少有人會問:
這個名人自己用過這個產品嗎?
如果每個人都有
冷靜獨立思考的能力的話,
這些名人的效應就會變小,
社會也會整體趨向理性。
在世界航海史上,
麥哲倫的名字是不得不提的。
而麥哲倫之所以能夠
獲得西班牙國王的贊助,
也正是因為巧妙的運用了權威的力量。
當時,哥倫布在航海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使得許多投機者,
甚至有些騙子都想進入
王宮尋求國王的資助。
而麥哲倫在當時
也不得不和這些人混在一起。
為了表明自己與這些人不一樣,
麥哲倫採取了一個特別的策略:
他在覲見國王時,特意邀請了
當時著名的地理學家帕雷伊洛一同前往。
與其他誇誇其談、尋求幫助的人有所不同,
帕雷伊洛將地球儀擺在國王面前,
開始歷數麥哲倫進行航海的必要性,
以及航海後的種種好處。
在這位權威專家的幫助下,
國王決定贊助麥哲倫進行環球航行。
事實上,當麥哲倫等人結束航行歸來以後,
人們發現了他對於世界地理的錯誤認識,
甚至他所計算的經度
和緯度也有著諸多的偏差。
但是這些已經無關緊要了。
最重要的是,他借助權威,
成功說服國王資助自己,
完成了夢寐以求的事業。
不要陷入權威的迷思
當然,並不是利用權威人士
來幫你或你的產品說話,
就一定會有效,
下面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喧賓奪主
名人的風采,
可能會掩蓋產品本身的光芒。
消費者將注意力都放在了名人身上,
導致只記住名人,卻忽略你和你的產品。
有學者研究認為,
有人物形象的廣告
和沒有人物形象的廣告相比,
前者更能引人矚目,
但是消費者對
產品的認知度卻較後者少。
因此,說服時引用名人的話,
點到即止便可,不宜太多。
個性不符
各行各業都有名人,
但權威、偶像的崇拜,
及其影響力往往
只發生在特定的領域之中,
比如醫生之於患者,學者、
作家之於莘莘學子,
歌星之於歌迷,球星之於球迷等等。
脫離特定的領域,
權威效應就會銳減甚至蕩然無存。
如果你要表達「青春」的感覺,
最好找十幾歲的小姑娘,
而不要三十好幾的明星;
如果你想要表現產品的「平民」氣質,
最好找一個鄰家女孩,
而不要找地產大亨的女兒。
道德風險
名人的道德素質出現問題,
其推薦的產品也會受到牽連。
如已故美國歌星
麥可.傑克森的不光彩事件,
也曾讓他所代言的企業焦頭爛額。
雖然這樣的尷尬情形不能完全避免,
但是在說服過程中,
我們最好引用一些
沒有爭議的權威人士的話,
以免讓人反感。
因此,在運用專家和
名人的說服力的同時,
一定要注意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盡量選擇那些更加可靠的人物。
除了名人、專家之類的
權威人士能夠增強說服力之外,
其他形式的權威力量
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機構認證
你去找工作時,人事單位常會問:
「你拿過什麼證照?」
如果你除了學校的
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明之外,
沒有其他的資格認證,
在說服力方面可能就會打一些折扣。
如果你能在自己的商品名牌
上加上諸如「FBI,聯邦調查局」、
「哈佛大學」、「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
「國際防疫中心」之類的標識,
那麼你的商品就會更有說服力。
名牌
在這個商業社會,無論男女,
只要你想要出人頭地,
你就需要一個吸引人們眼球的品牌。
把香蕉變成「阿根廷香蕉」,
它的價錢就要比普通香蕉更貴,
而且買的人還會覺得它確實更好。
某家具聲稱「義大利原產」,
身價便能陡漲幾倍甚至幾十倍,人
們還樂此不疲的競相購買……。
高昂的價格
價格越貴人們越瘋狂購買,
便宜反倒賣不出去。
為什麼?因為在大家固有的觀念裡,
價格會被當成品質標籤。
人們認為,高價代表高品質,
產品定價太低,就會被認為
品質一般或品質很差。
事實上,如果你說你的商品是外國名牌,
價錢卻比國產品牌還便宜,
消費者頭腦裡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懷疑:
你賣的不會是假貨吧?
外國名牌怎麼可能比
國產品牌更便宜呢?
很多人會直接根據價格
來判定品牌的好壞,
所以很多品牌商為了迎合消費者
的心理大打價格牌。
有些消費者有不貴不買的心態,
因此商品定價很高卻仍能賣得動。
商品價格越高,越受青睞,
因為消費者的購買目的
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
更大程度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高定價成了證明產品定位高端的不二法門。
當然,並非所有的消費者都喜好
「高價」商品。因此,
不能太迷信這個說服策略。
本文摘自《99%的人輸在不會表達2》
作者: 李勁 / 出版社:大是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