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消費爆炸時代,無時不刻被廣告轟炸,
不少人把消費當成心靈治療的處方箋,
比如買名錶、名車及美食等慰勞自己。
(贊助商連結...)
物質滿足虛榮心做祟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史蒂芬森表示,
現代人用消費填補心靈缺口,
只能當成例外,不能成為原則。
他強調,華爾街很多高階人士活在虛榮裡,
週遭充斥著不實際的裝飾品,
若不幸碰到黑天鵝或景氣循環,
過往的消費終將成為一場災難。
看懂商家的促銷手法,
避免陷入消費魔咒
日本平民理財大師橫山認為,
在不清楚自我價值情況下,
多數人容易陷入「折扣率」的陷阱。
囤積的本質就是一種浪費,
會讓你與財富擦身而過。
舉例來說, A 與 B 到甲、乙兩間超市
比價採買(購買相同食材),
A 在甲超市看到一盒 100 元的雞蛋
打六折後 3500 百元的進口米降至 3300 元、
一把蔬菜打五折後只要 100 元。
A 很快地把目光停留在這些「折扣率」上,
最後共花費了 3460 元。
相反的,B 進入甲、乙兩間賣場後,
他略過折扣,直接算出「實際購買金額」。
最後他在乙超市購買了:
原價一盒 100 元的雞蛋打八折後 80 元、
3500 元進口米特惠價 3200 元、
一把 200 元的蔬菜打七五折後為 150 元,
總計花了 3430 元。
A 及 B 的差異是, A 購買的商店「感覺上」折扣率高,
但 B 用實際金額計算,結帳時反而便宜了 30 元。
如果沒有建立標準的價值觀,
原本你以為賺到便宜,最後反而買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