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擷取自:Sott)
作者:Yizhuo L.
我是一位高中教師,在校園內,
管理學生使用3C產品衍伸出來的問題層出不窮,
甚至在別的班級,因為老師屢勸學生將手機收起來,
學生充耳不聞而出現老師在課堂上直接沒收學生手機,
學生威脅要自殘的將刀片拿出來的恐怖舉動出現。
我想,會導致這樣的事件發生,
除了師生的關係要檢討,
原生的家庭教育可能也早已生病。
那麼,在這個充滿數位產品的時代,
父母親該如何從小與孩子不因「手機」起衝突呢?
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做一個「自愛自重」的人;
如此,我總是提醒自己,
要先成為尊重學生、開放傾聽、以身作則,
抱持「我也在學習」的態度
而努力當一個不無聊的老師,做母親也是。
這篇文章分享的是我與荷蘭籍先生、公婆
討論出來了幾點關於
「孩子超投入3C產品怎麼辦?」、
「我該如何教育下一代自律的使用數位產品?」的建議,
讓我們從小就做好家庭教育,
不因數位產品壞了親子關係。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1、共同為數位產品訂家規
這讓我想到我自己當老師的「班級經營」理念,
我不是一個用身分高壓學生的老師,
我也不認為我有那個能耐
訂下神旨讓每個孩子都買單,
所以,我都是用「引導討論」,
並「共同訂立」的。
這樣不但學生較能有班級歸屬感,
發生違規時受罰也無話可說。
家庭經營也可以是如此,
父母心中一定有對孩子教養的底線,
雙方一定要一致守住,
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與孩子一同討論:
如使用手機的時機/使用時間/姿勢
/地點/影響到功課怎麼辦……等,
如此孩子才能發自內心的遵循,減少衝突與摩擦。
另外,遊戲時間到前十分鐘就可以先提醒孩子,
五分鐘、三分鐘、一分鐘,
讓他能趕快存檔或讓他拿捏還可以玩到哪一關卡,
避免突然的中斷讓孩子沒有心理準備而生氣,
有時,他不是不願意遵守,
而是他沒有足夠的時間處理好他的情緒。
(圖片擷取自:エキサイト)
2、邀請分享
當看到孩子在玩 3C產品的數位遊戲時,
先不要急著發怒,改以溫和的口氣
邀請孩子分享他正玩得起勁的是什麼東西、
怎麼玩呢、有什麼是他最喜歡所以停不下來的呢?
等等能讓你了解你的孩子正在玩些什麼。
這樣一來,
減低了因手機遊戲而破壞親子關係的可能,
你走進他的世界,讓他不那麼抗拒你的管教,
你們之間能「停、看、聽」溝通,
較不會因「我是媽媽,你是我孩子就得聽我的」
的階級不對等的高壓方式而起衝突;
二來,你也能過濾孩子玩的這款遊戲
到底能讓他學到什麼,
訓練什麼能力,對他有什麼正面或不良的影響。
請「體諒」孩子有他堅持的時候,
但當你也有所堅持
而你們卻分別持不同意見的時候,
也要成熟的「周旋」,
踏出你試著要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若大人能以身教做到「尊重」的時候,
也正是引領孩子學習用尊重他人的方式與人互動。
當年我的荷蘭婆婆只讓我先生玩兩種電玩遊戲:
Age of empires 和 Command & Conquer : Tiberian sun.
這都是策略性的動腦遊戲,
訓練沉著思考(如何攻防)、領導(軍隊統領),
並能了解中世紀的建築、軍事裝備。
現在想想和讀國際關係學位的博士老公
還有那麼點關係呢!
(圖片擷取自:Google Play)
3、手機/3C產品都在開放的空間
不約而同,我的荷蘭婆婆
和Jivan的美國乾爹的成長過程中,
這項規定是一樣的;
就是,無論孩子使用電腦或手機玩遊戲,
都是在家中的開放空間-客廳。
在開放的場域,
父母親也不用打擾或中斷專注於遊戲的孩子,
卻能不經意地從旁了解他玩的狀況,
包括姿勢、時間、遊戲性質等,
若有不當,等待適當時機或判斷當下情況「提醒」
(注意:不是「命令」)。
當孩子遊戲時間結束後,
他必須將3C產品留在客廳規定的位置,
因為家中每個場域都有其配置的功能,
就好像:房間用來睡覺、
書房用來寫功課、餐廳用來吃飯,
所以應該在客廳使用的3C產品不進房,
既能避免孩子在房裡偷玩,
也能讓有給孩子帶手機去學校的父母知道
「今天孩子出門手機有帶到嗎?」、
「如果有緊急事件要聯絡我能馬上找到孩子嗎?」
(贊助商連結)
4、爸媽比手機更好玩
台灣孩子總說「玩手機是因為無聊!」
難道荷蘭孩子不玩手機就不會無聊了嗎?
在荷蘭,的確因為工時較短、沒有夜生活
而多了許多在家的親子時間,
但更重要的是,父母是否願意動動腦
來思考怎麼創造共同時間的樂趣!
爸爸媽媽不妨互相討論:
「我該怎麼樣讓孩子覺得和我在一起超有fun?」
而不是一回家大家看電視的老神在在、
洗碗盤的灰頭土臉、做功課的偷玩手機;
等到周末外出,大人想說
「我已經想辦法帶孩子出們接觸大自然啦!」
結果無法以身作則
自己一坐下來休息就拿起手機滑……
建議:給任務!
與其禁止孩子使用數位產品,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怎麼
化玩電玩的手機變成學習的工具!
假設大人想為家中的寵物狗換個睡墊,
我們捨棄方便一出門就可以買到的選項,
找一天親子一同動手做,買布、
選花色、樣式都讓孩子參與,
大人帶領孩子先討論出相關問題的list,
他們可以用手機查相關資料,
如哪裡買布?縫法?多大?材質?等等,
再一同出門,讓手機變成工具,
孩子學到的就是「如何使用手機解決問題」。
或者,今天想帶孩子去哪裡踏青呢?
大人想破頭,為什麼不在出發前
大家一人查找一個最想去的地方,
最後討論出結果,若是孩子的提議被使用,
那麼他就要負責怎麼去,
當然,手機也可是是他解決問題的工具。
如此,孩子不但會覺得「跟爸爸媽媽一起很有趣」,
還會覺得「爸媽都讓我用手機耶!好好喔!」
別浪費這超好用的「工具」了!
引導孩子手機不是只有遊戲、追劇、看卡通,
小小一個,正確有效的使用,
可以把世界各地的知識零距離的帶到孩子眼前,
而且,孩子的生活能力也會在你的領導中提升。
(圖片擷取自:Emaze)
5、睡覺時間到了請躺平
你願意,十次有那麼一次,
即使孩子沉迷在電玩中未完成功課,
你仍催促他上床睡覺嗎?
偶爾一次不管孩子玩多久、功課做完了沒,
提醒三次後,停止你的「碎碎唸」和「幫忙做」,
睡覺時間到了就請熄燈上床;
不是讓孩子「自由」一次就這樣關燈結束,
大人務必要隔天特別注意孩子回家後的反應,
詢問在學校是否因功課未完成被罰?
感覺怎麼樣?討論怎麼避免再發生?
關切孩子因「玩過頭」的骨牌效應,
除了讓孩子學會承擔玩太久遊戲所造成的後果,
也讓孩子知道事情有輕重緩急、
學習對自己負責,並有時間分配觀念。
(圖片擷取自:pezcame.com)
6、代幣制度的 bonus
我的荷蘭老公說,
他們從小就必須分工家事,而且權責分明,
不是幫忙,而是分擔,因為「家」是一起的。
但是,他們可以透過其他的「勞力」
得到一些「報償」,
譬如:今天本來輪到爸爸洗碗,可是爸爸加班,
或是,哥哥今天臨時要練球,我自告奮勇替他拖地,
我就可以選擇換取「三十分鐘的使用3C產品時間」。
孩子可以用貼紙或其他紀錄當代幣,
哪一天原本計畫的踏青因為颱風取消了就可以換取,
或是功課提早完成後也可以
(什麼時候換取是大人決定),
但決定換什麼、怎麼換
可以讓孩子自己思考再執行。
有人可能會覺得,
這樣孩子就會覺得「我這樣做是為了xxx,
根本不是發自內心的想幫忙啊!」
但另一方面,孩子也開始意識到,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必須付出才有收穫,
我辛苦我的勞力以換取我想要的東西,
這何嘗不也是提早體悟到「社會化」的經歷。
以上,是身為母親設想
未來要怎麼面對小Jivan使用數位產品的一些整理,
這個世代的孩子已無法再禁止無孔不入的3C產品了,
我個人也是抱持戒慎恐懼卻樂觀開放的態度,
因為我自己設計的某些課堂也會讓學生使用,
但最重要的是「先共同立下使用規則」,
並引導孩子「如何正當且適度的使用」。
所以,既然大家都能認同
孩子懂得享受自己「玩」的過程,
孩子又剛好喜愛視聽雙重享受的數位遊戲,
那麼,經過大人們過濾過的
遊戲/使用方式/時間,
親子間又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
或許也能激發孩子表定科目外的能力,
一起和手機做好夥伴!
本文經 Jivan小天涯手記 授權,轉載自 YIZHUOKIOSK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