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好食課
台灣茶聞名世界,不論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
日月潭紅茶等等,常都是觀光客的伴手禮。
台灣人也喝很多的茶,
從早年的茶文化,到現在的手搖茶飲世代,
都顯示茶與台灣社會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過去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發現
茶本身含有多種的營養物質,像是兒茶素、
其他多酚類物質、維生素C等,
但是茶的泡法百百種,
要怎麼泡才最營養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熱泡有較多的兒茶素
茶的沖泡方式非常有學問,
根據茶道專家邱國雄表示,
茶與水要以 1:50的比例沖泡,
茶溫則根據不同的茶種而有些不一樣,
比如說綠茶適溫為70~80度,
烏龍茶需要90~95度。
這樣傳統泡茶法都是是用高溫的水沖泡,
熱泡的營養素萃取效果在理論上會比冷泡的好,
而確實有研究證實這一點。
2008 年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的研究,
將綠茶以攝氏 90 度的水溫浸泡 20 分鐘或
攝氏 4 度的水溫浸泡 24 小時,
檢測其萃取物含量。
結果發現以茶:水為1:50的泡法,
熱泡可萃取的物質含量
約是冷水泡法的 2 倍,
抗氧化效果也是以熱泡茶較佳。
進一步檢測其兒茶素含量,
熱泡茶的兒茶素總量則多了 20%,
顯示熱泡的營養價值比較冷泡茶高。
(備註:市售罐裝茶飲有些也是冷泡茶,
但因為食品廠可利用特殊的技術萃取,
所以不在此討論範圍內。)
二、冷泡這樣泡才營養
比例 茶:水=1:10
研究雖然指出
熱泡的整體萃取率與兒茶素含量較高,
不過冷泡茶並非沒有營養,只是含量較低。
研究顯示,只要提高茶與水的比例,
整體萃取率就可以大幅提高。
在 2008 年的該篇研究中提到,
若茶:水為1:50 的比例
提高至1:10,
也就是1公升的水就要用到 100 克的茶葉,
可以顯著比原本1:50沖泡比例的茶水,
提升 48%的兒茶素含量,
而且含量不輸熱泡茶。
只是這種浸泡方式非常耗茶葉,應該不好執行。
其實我們可以先用熱泡法泡茶,
再冰入冰箱冷卻,
就可以喝到好喝又營養的冷茶。
三、冷泡比較沒有咖啡因
咖啡因已被證實有非常多的功效,
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麼不好。
衛生福利部建議健康成人
一天不要喝超過 300 毫克,
約是2~3杯的美式咖啡或5~6杯的綠茶。
但對於會對咖啡因敏感的人,
確實就要減少攝取咖啡因,
避免發生心悸、頭痛、失眠等問題。
前文提到冷泡茶會有比較低的兒茶素萃取率,
但也含有較少的咖啡因。研究顯示,
冷泡茶的咖啡因比熱泡茶少了 20%,
且這篇研究是將茶葉浸泡了 24 小時,
所以如果對咖啡因敏感,但又想要喝茶的人,
可以選擇冷泡方式,且減少浸泡時間,
就可以降低咖啡因的攝取。
四、茶 放涼喝比較安全
過去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
華人與日本人的口腔癌、
喉癌的風險遠高於歐美人。
由於熱飲會造成黏膜的受損,
所以學者推測華人與日本人
喜好熱食與熱飲就為主因之一。
2011年發表於亞太癌症預防期刊的研究指出,
常喝熱飲的族群,
食道癌的風險勝算比增加了4倍,
習慣喝非常熱的飲品的人,更達到了9倍。因此,
為了降低上消化道的癌症風險,
我們還是不要喝太熱的飲品,
泡茶時可以略等變涼再入口,
可以享受好喝營養的茶,得到抗氧化營養素,
且不會增加癌症的機會。
好食課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earneating/?ref=ts&fref=ts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左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