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聽說過被迫擔任保證人後,背負了龐大的債務,這種情況並不鮮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務安全?保證人分為兩種類型,這兩種類型有何不同?與被保人的權利和義務關係是如何的呢?接下來,我們將逐一解答這些問題,為您提供清晰的指導和建議。
一、保證人是什麼?
保證人就是幫債務人「作保」的人,意思就是當借錢的人還不出錢時,保證人有責任幫忙還清債務。
雖然不是你借的錢,卻必須為這筆錢負責,在任保之前,一定要了解擔任保證人的義務與責任。
二、申請貸款一定要提供保證人嗎?
根據銀行法第12-1條的規定,銀行辦理房貸或信貸時,不能要求借款人提供「連帶保證人」,如果借款人本身的條件足夠,或是已提供足額的擔保品,也不得要求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證人。那在什麼情況下,申請貸款還要提供保人呢?常見的是這兩種情況:
- 希望增加貸款成功率:貸款初審遭銀行婉拒,可以提供保證人來增加貸款的成功機率。
- 取得更好的貸款條件:主動提供保證人,有機會取得高一點的貸款額度或低一點的貸款利率。
三、當保證人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保證人本身的條件一定要好(至少不能比借款人差),且須為借款人的二等親以內的人才行,要擔任保證人,通常須符合以下這4個條件:
- 穩定的工作及收入:不一定要高薪,但工作必須穩定,在現職至少半年以上。
- 信用正常:與銀行往來的貸款、信用卡繳款皆正常,信用評分也在600分以上。
- 足夠的財力證明:一定要有薪資轉帳或扣繳憑單等,銀行認定的財力證明。
- 負債比正常:近一年無新增負債,且名下貸款月付金不超過月薪的60%。
根據上述解釋,成為保證人可能需要承擔重大的責任,但並未提到任何潛在的權益或好處。因此,在考慮成為保證人之前,我們建議您仔細權衡利弊。您應該評估借款人無法償還債務可能帶來的後果,同時思考自己是否具備足夠的財力應對這種風險。只有在全面評估風險並確信自己能夠承擔之後,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本文經同意轉載:為什麼辦貸款會被要求保證人?幫人作保有什麼風險或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