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220萬上班族的心事... 當爸媽老了,你也步入中年,一堂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圓神出版

圓神出版

  • 2016-02-25 14:21
  • 更新:2020-11-04 11:19

長照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高齡化的來臨,

社會上的青壯年面臨的是更嚴峻的長照問題。

父母老了、病了,該怎麼辦?

在生計的壓力下,又該如何兼顧事業和家庭?

 

(贊助商連結…)

 

如果,爸媽有什麼萬一...

學生時期努力拚學科,通過一關關考試,

進了職場,為了努力往上爬,

學習各類專業、管理技巧與拓展人脈,

到了中年,儘管已是見多識廣的沙場老將,

很少人會意識到自己辛苦多年的事業,

可能會栽在一堂忽略已久,

且從沒人教過的人生必修課。

 

這堂課,在鄰近的日本已經上演了。

日本財經商業雜誌《日經Business》

在二○一四年九月,

以〈隱形照護,一千三百萬人的強震〉為標題,

宣告了日本中年世代正進入照護的「震央區」,

因為他們屬於「團塊世代」(戰後嬰兒潮)的父母,

在這一年已全數跨過六十五歲。

高達一千三百萬名中高階上班族,

從此成為白天在職場賣命,

晚上還得當長輩看護,

隨時可能因體力透支折損,

老闆卻視而不見的「隱形照護者」。

 

不管工作績效再出色,所處位階再重要,

這堂課避無可避,只要一通緊急電話,

為了照顧倒下的父母,

一切職涯發展都得暫時放下。

根據估算,

在台灣有高達二百二十萬的上班族,

此刻正面臨失能長輩照護的壓力,

且近六成五的企業之員工,

曾因照護問題而離職。

 

多年來,「三明治世代」

夾在孩子與父母、

婚姻與工作之間,

如今年輕夫妻雙雙步入中年,

本以為肩上責任將卸,

可以專注在自己的職涯與生活,

沒想到事與願違,中年之際,大環境丕變,

所面臨的挑戰比起過去更為艱鉅。

看看子女,當年自己大學一畢業便能自立,

到了下一代卻遭逢學歷貶值,

使得延畢、讀研究所的人數大增,

加上台灣產業外移,工作機會減少,

以及不婚、晚婚成為趨勢,

使得子女依賴家庭的時間拉得更長。

 

圍繞在父母身邊的問題也是與日俱增,

開始進入老年期的他們,健康逐日走下坡,

重病、失能或失智的可能性如影隨形,

只要稍不注意,

照顧的重擔就會落在自己肩頭。

加上醫藥發達,

高齡或超高齡老者比比皆是,

盡管自己退休了,

未來還得繼續照顧自己的父母。

然而,處於此一階段的自己,

體能不似當年,老化症狀也已上身,

職涯與婚姻亦進入了步步為營的地雷區,

扶養上下兩代的承擔卻有增無減。

難怪國內外相關研究皆指出,

當「三明治世代」步入中年,

意味將進入人生另一個「黑暗期」,

因此,

對於企業,

這堂課勢必將提高核心經營人才流失的風險;

對於個人,

尤其是已邁入中年的中高階主管,

若沒有事先做好規畫與準備,

離職照護結束後隨之而來的中年危機,

將一觸即發。

 

 

六十五歲的意義...

或許你從來沒想過父母有一天會老,

但當他們跨過六十五歲大關,

代表他們的人生正悄悄地進入另一個階段。

面對至親無可迴避的轉變,

身為子女的你我究竟該有哪些認知與心理準備?

 

首先,六十五歲,是法定的退休年齡,

無論健康條件如何,

大部分的人會在此時告別職場。

突然賦閒下來,在經濟條件、角色適應、

生活節奏、人際互動,以及身心狀況,

都會產生新的壓力與變化,

若計算平均壽命,

退休後的生涯至少還有二十年以上。

因此,該如何調適與規畫,

將影響人生下半場的生活品質。

其次,六十五歲,

也是身體機能走下坡的分水嶺,

醫學臨床統計顯示,

六十至六十九歲是各種疾病好發的高峰期,

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冠狀動脈心臟病、白內障、

慢性支氣管炎及癌症等;

另外,容易與老化混淆的失智症,

六十五歲盛行率大約占五%,

且毎增加五歲,罹患的機率就增加一倍。

而且六十五歲以上的人

亦是跌倒死亡的最高危險群,

因此事前預防與保健變得更為重要。

 

雖說大家愈來愈長壽,

六十五歲以後還有很長的日子可以好好享受,

不過一直到七○年代,隨著人口老化,

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死亡占比持續增加,

比例從民國七十年的四六.八%,

跳升至民國八十五年的六一%、

民國一○一年的六八.八%,

到了民國一○二年更高達六九.一%,

未來還可能突破七成大關,

成為國人死亡人統計數據的最主要來源。

依此數據的演進來看,

不僅代表台灣社會的轉型,

突顯人口老化問題的嚴重,

更提醒所有人一件事,

 

 

那就是一旦過了六十五歲,

代表自己將邁入死亡

高危險群的「地雷區」,

而愈早意識到如何預防、早期偵測、

延緩慢性或重大疾病的惡化,

就愈能隨著長壽的趨勢,

健健康康地享受人生。

 

在還健康之際,

充分掌握預防之道

父母逐漸衰老,不單只是個人生理的變化,

其背後更隱含一連串的問題,

往往需要全家上下一起面對與承擔。

 

在台灣,老夫老妻若都還健康,

多會同住照應,萬一其中之一罹病,

另一半常會擔起照護之責,不忍麻煩子女,

除非老伴過世只剩一人時,

中年子女才會真正感受到父母年事已高,

以及接踵而來的挑戰。

此時,即使長輩身體硬朗,若任其獨居,

做子女的難免擔心其生活照應、交友往來、

出入安全問題,甚至被詐騙集團盯上的可能;

若接來同住,儘管是自己的父母親,

在生活習慣、價值觀、溝通方式,

以及與媳婦、女婿、孫子女的相處上,

免不了得歷經一段磨合期,

過程中若要顧及彼此的尊嚴與和諧,

毎個家庭成員都得重新調整與適應。

 

若長輩生病,由於老人疾病的表現

常會被誤會成身體老化的正常現象,

且會合併多重疾病,

甚至失能、臥床,在花費、就醫、

陪伴與照護上,皆非一人所能承受得起,

因此,往往需要動員全家的資源與人力,

無論是夫妻、兄弟姊妹,

還是孫子女都得分工。

當身處其中時,在溝通與分配上,

要不影響家庭氣氛又能將老人家照顧周全,

著實是一門不簡單的任務。

長期觀察台灣老人十大死因趨勢,

可以發現慢性病幾乎占了七成以上,

包括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

糖尿病、腎炎及腎病變、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等,

幾乎年年榜上有名。

 

由於慢性病潛伏期很長,

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

一旦罹病後便無法根治,

且若長期忽略或控制不當,

不僅會有多重用藥、生活功能降低等後遺症,

還可能產生骨牌效應,引發多重併發症,

使得病情加重、殘障或失能,

甚而危及生命。

慢性病被稱為

「現代文明病」或「生活習慣病」,

起因多來自不正常的生活型態,

因此,若能在身體健康之際,

充分掌握「預防之道」,

往往比罹病之後靠治療防止惡化,

來得輕鬆又有效。

 

所謂「預防之道」,

可分為「健康的習慣」

與「健康的管理」兩大面向,

前者指的是培養好的習慣,

如規律的運動、維持適當的體重、

充分的休息,盡量不碰菸酒與刺激性飲料;

後者指的則是增加對慢性病的認識,

學習疾病的自我評估,

並透過定期健康檢查,篩檢相關疾病,

才能不讓慢性病上身。

 

 

照顧父母,

為未來的自己做準備

雖說養育之恩大過天,

照顧年老的父母乃天經地義之事,

但若父母久病,照顧者辭去工作隨侍在側,

除了面對身體勞累、金錢壓力外,

還必須長期承受患者因情緒波動

所帶來的言語或肢體之傷害,

因此長期照顧父母,

很少人能真的無怨無悔的。

 

但在過程中,若能把心態由「照顧父母」,

轉換成「為自己準備」,

或許能夠緩解一些憂鬱與怨懟。

因為,當我們覺得是在替自己準備,

我們的思考角度會從

「無盡付出」變成「測試理解」,

所以對父母的照顧,會抱著實驗精神,

試著從不斷互動與調整中獲得啟發,

包括回溯父母的性格,

過去親子相處的模式,

找到成功的因應策略,

並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發現自己的脆弱,

審視夢想與計畫,從而調整自己未來的方向。

 

 

在照顧的過程中,

由於接觸到大量疾病、醫療資源、

照護技巧、協助機構、財務規畫等知識,

一旦懂得嫻熟運用,

當自己走到類似階段時,

便能提早發現病徵,或是做好相關準備,

與可能的照顧者討論,

尋覓妥適的照顧方式,自己安排老年生活,

降低子女的壓力與負擔。

 

儘管政府建構國內長照體系三階段,

已從最初的「長照十年計畫」,

進入最後階段的《長期照顧保險法》,

且最快於二○一八年

台灣長照保障的拼圖即可完成,

但外界仍有許多疑慮。

 

首先,根據《長期照顧保險法》草案,

長照保險毎年預算只有一千一百億,

預估二○一八年台灣失能人口將達八十二萬人,

平均每人毎年只能分配到十三萬四千多元,

對照毎年失能照顧包括看護、輔具、

營養品、消耗品等實際開銷至少六十萬起跳,

雖說不無小補,

仍有相當大的經費缺口需要補足。

 

其次,《長期照顧保險法》是針對

「失能持續已達或預期逾六個月以上者,

經評估其日常生活有由他人照顧之需要」

的「重度」失能者補助,

包括失智但未失能的長輩則無補貼,

因此有類似龐大照顧需求的家庭負擔並未減輕。

另外,長照相關人力、配備嚴重不足,

且長照機構尚未整合,即使長照保險上路,

屆時長照服務恐將人滿為患且緩不濟急。

 

由於長照保險將參照全民健保,

只要一出生就納保,且可視情況調整費率,

未來除了保險費用可能逐步調高,

還可能出現如同健保

「政府給付金額逐步降低、

民眾自費服務卻調升」的窘境。

無論是規畫長輩或自身養老的保障,

都應保有妥善的風險意識,

避免過度依賴政府的社會保險,才是上策。

 

本文出自一本寫給上班族的知老實用手冊。

照顧父母,也為未來的自己做準備

 

父母,是為人子女畢生的功課:

 

本文由 圓神書活網 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

當爸媽老了,你也步入中年,一堂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圖/shutterstock)

 

圓神出版

圓神出版

你的目光曾經停駐過的書,就是你想拓展的 視野。 書是活的,圓神出版 是你打造美好生活的提案家。 圓神書活網 : http://www.booklife.com.tw/

你的目光曾經停駐過的書,就是你想拓展的 視野。 書是活的,圓神出版 是你打造美好生活的提案家。 圓神書活網 : http://www.booklife.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