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人物的道德重要嗎?演藝界與政壇上 最極端的2種人:有才無德 VS 有德無才,你支持誰?

CMoney官方

CMoney官方

  • 2020-07-07 09:59
  • 更新:2020-08-25 18:02

公眾人物的道德重要嗎?演藝界與政壇上 最極端的2種人:有才無德 VS 有德無才,你支持誰?

 

 

文 / Ann

 

近來因高雄市長候選人李眉蓁爆出論文抄襲事件,

引發大批網友熱搜政治人物們的論文並比對內容。

每當台灣選前,

總會有人開始關注候選人們的文憑是否屬實,

然而,在名人論文抓鬼大賽背後,

選民們關切的究竟是

政治人物的專業能力還是私德名譽?

 

而除了政治圈以外,台灣演藝圈的震撼彈,

2020年截至今日,莫過於羅志祥的負面形象了。

羅志祥與女友分手後,被爆出多次外遇、花心,

有特殊性癖好等私生活醜聞,

對此《蘋果新聞網》進行即時投票,

詢問網友是否會繼續支持羅志祥?

投票共有 2715人參加,

約 67%網友投下「不支持,

偷吃劈腿令人失望,不想再看見他」,

22%網友則投「支持,

藝人私德與演藝事業無關」,

10%則認為沒意見。

由這次投票中,可以發現以不支持者為多數,

不支持者認為:藝人作為公眾人物,

應有成為榜樣的意識,否則會教壞社會大眾。

 

不支持者的論述,聽起來言之有理,

但為什麼仍有 20%的人認為,

這不影響他們對羅志祥的支持呢?

支持者認為:藝人的私德、私生活與專業無關,

一個具有才華的藝人,就算傳出負面新聞,

只要他的作品值得支持,

就不會改變對他的喜好。

可以發現,兩派人馬對於

「私德是否影響喜好與肯定」有著不同見解,

而當類似這種公眾人物負面形象消息出現時,

你知道該如何選擇繼續支持與否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什麼是公德與私德?

所謂私德,簡單來說,

就是指在私生活中的道德品行,

像是外遇這種情感類型的問題,

普遍來說會被視為是當事人私人的議題。

而公德,則是指會影響到社會大眾的道德行為,

常聽到的像是「公德心」,

有公德心的人不會亂丟垃圾造成髒亂,

對其他用路人造成影響。

 

一般人一致認同:

沒有公德心的人,會給社會製造麻煩。

然而,私德是否與一個人的專業能力及形象有關,

則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與意見,

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對於政治人物、

藝人等公眾人物,大家對於

「私德是否影響專業能力表現」的不同看法吧!

 

如果政治人物私德不好,

他有從政資格嗎?

除了演藝人員,另一群周刊喜愛操作的八卦題材,

莫過於政治人物的私生活了。

和演藝人員不太相同的是,

政治人物還涉及了「治國」,

相比之下更容易被貼上代表國家社會形象的標籤。

因此,每當政治人物被爆出性醜聞、

外遇、失言、貪汙、歧視,

其政治生涯則往往會大受影響;

但也有人認為,沒必要為了那些醜聞,

否定政治人物的能力,造成兩方人馬爭論不休。

究竟兩方人馬的立場各是什麼?

以下筆者簡單整理:

 

【認同】私德影響政治人物從政資格

 

1.「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

中華儒家文化強調想要治理國家大事,

就要先使家庭成員能夠和睦相處、齊心努力,

但齊家前還必須要修身養性,

也就是說,一切能力的根本,

來自於自身的德行修養,

若德行不足則無治理個人、家庭的能力可言,

從政的專業能力自然也不被肯定。

 

2.私事都做不好,怎麼管理國事

私領域屬於個人生活範疇,是社會的縮小版。

如果連私人生活都處理不好,

又怎麼能治理規模龐大的社會體系?

且政治人物在私領域的行為表現,

代表此人的思維及價值觀,

當他在面對公領域時,

一樣會用私領域的那套標準作為依據,

因此非常可能會公器私用,

為了自己的利益,毀損社會大眾的權益。

 

3.民選政治人物是人民的公僕

政治人物具有反映民意、

推行政策、制定律令等職責,

因此他們有被人民信任的必要。

但私德缺失會影響人民對他們的觀感,

喪失信任的同時,

其實也就失去人民託付給他的民主政治價值。

 

 

【不認同】私德影響政治人物從政資格

 

1.私德不代表一個人的能力表現優劣

私德和能力是無相關的,也就是說,

醜聞歸醜聞,並不影響實質政績。

舉例來說:

一個品行清廉,但在政治上卻無所作為的人,

和一個有外遇醜聞,但卻幫助國家富國強兵的人,

究竟以國家發展來看,誰才有實力?

 

2.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就算是政治人物,也會有人性的一面。

民眾無須一一放大檢視他們的私生活,

而應該把關心的重點聚焦在政事上的政績

 

很有趣的是,在東方社會中,

「清官文化」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

所謂清官文化就是指:由於當官的人,

太多都是為了私利、貪汙、權力、鬥爭,

因此民眾渴求出現一個品行高尚、

不貪污、不賄絡的從政者,

來改變腐敗的政治現象,

只要貪官消失,國家政治就會有所不同。

然而,《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就曾點出,

有時候清官比貪官更誤事,他說:

「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

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

小則殺人,大則誤國。」

他並非支持貪官的缺德行為,而是提醒:

過度強調政治人物的品行道德,反而會物極必反,

人人以成為清官為傲,成為剛愎自用的無能官。

與其如此,不如多花點心力關注政治上的作為。

當然,就算不談清官文化,像是貪汙、官商勾結,

其實都已經涉及到公德的缺失,

損害民眾利益,就算政績再有作為,

仍非常不值得原諒!

 

個人形象特色 會決定

「私德」好壞的影響力多大

韓國熱門男子團體 BIGBANG

不僅多次拿下韓國音樂大獎,

還曾以榮獲多個獎項為由,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中,

並被《時代雜誌》列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男團。

來自國際各方面的肯定,

可見此男團的音樂實力與演藝能力有相當水準,

然而,該團體部分成員卻被爆出

賭博、吸毒、拉皮條等醜聞,

讓不少粉絲痛心離去,也損害了韓國娛樂圈形象。

其公司副社長就曾表明

「 BIGBANG是優秀的藝人,但不是『偉大』的藝人。」

這一句話彷彿在說,世人肯定他們的才華,

但因為私德上的缺失,無法成為受人敬重的偉人,

也更表明了,藝人想要在演藝圈發展,

再有才華卻罔顧形象仍無法成功。

 

其實不論是藝人還是政治人物,

只要身為公眾人物,就會有「偶像包袱」的存在。

這涉及了前面所提及的,長期以來,

民眾很容易把公眾人物當作「完人」,

也就是完美無瑕的人。

當完人的形象崩塌時,民眾會有受騙感,

因而大受打擊、放棄支持。

然而,也不是所有國家認同的偉人,

都要像聖賢一樣完美無缺。

當社會主流不再強調道德至上,

部份人民開始動搖並能接受非完人的公眾形象,

像是美國總統川普,在 2016年競選總統期間,

就陷入外遇、洗錢、被控性侵等有違私德的行為,

並且更在公開場合發表歧視女性

以及墨西哥移工的言論,

儘管如此,他仍然以「狂人形象」當選美國總統,

並且積極競選連任。

專家指出,川普當年競選成功的原因,

就是展現了他在私德上不完美的形象,

讓選民感受到,領導者不是神,

而是具有缺失的凡人。

 

 

拒絕被有心人操弄,

我們應該如何獨立思考?

其實東方倫理學中的私德與公德的概念

並沒有明確的定義與界限,

很多時候,公眾人物的私德常常會被擴大解釋,

一些原本屬於私生活的事情,

因為網路輿論、媒體報導,

而被迫放大檢視,形成有損公德的行為。

 

當醜聞出現在公眾人物身上時,

身為一個聰明的閱聽人,

一定要具備一套經自己反覆思考後的價值判斷能力,

才不會輕易受媒體煽動風向、混淆是非。

最後提供幾個想法讓大家思考:

 

1.缺失的品行,與他的能力表現場域,

是否相互矛盾,自打嘴巴?

像是唱情歌的歌手,卻不時傳出外遇緋聞,

或是以環境保護為競選口號的政治人物,

私底下卻相當豪奢、浪費資源。

這兩個例子,都表現出矛盾的現象,

此時就該進一步思考,

這樣的品行缺失,影響的層面多深。

又以阿基師為例,先前雖爆出外遇醜聞,

然而其料理並不會因此失去美味,

似乎品行與能力,

就沒有那麼緊密的關聯與影響力了。

 

2.你堅信的信念是什麼?

一樣米養百樣人,

同一件事,每個人的看法會大相逕庭,

沒有絕對的對錯,只能說因人而異。

舉例來說,假設我認為男人外遇就是渣男,

而我打從心底無法喜歡渣男的任何行徑,

因此就算王建民投球再厲害、

阿基師的料理再美味

我也不會繼續支持。

 

公眾人物的私德重要嗎?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只要你不是盲從,

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支持、為了什麼而反對,

就足夠了。

 

 

本文由CMoney團隊整理報導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參考資料:


(首圖來源: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臉書 陳其邁李眉蓁蔡壁如陳菊,僅示意)

 

CMoney官方

CMoney官方

CMoney官方原創文章